《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学者一生都在致力于治国平天下,那么隐于山林之中不出仕,是否又有违其心呢?我认为其实二者皆是有道理的。如果出仕,那么更贴合了儒家的这种理念,从源头上便满足了对儒家此理论的践行。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去达到治国的目的。
第二,如果是隐于山林之中不出仕,但是又收招弟子,传道受业,就像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自求学为始,以致学而终。于魏晋纷争之际,出河西、沿陇右,广纳门生,修典作著,铸五凉儒学为蔚然大宗。奈何命途多舛,究其一生无法实现饱学而泽民生的理想抱负。不矜名节,行天下典范,甘之如饴,不失为一曲命运悲歌。 那这种,其实我认为也是一种“出仕”。他们没有亲自出来,但是他们培养了这个国家需要的有才之士,他们可以出仕;又或者他们的教育理念、传道受业,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
反倒是出仕后,不一定如意,比如郭瑀就不如他的弟子刘昞那般,遇到好的君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