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舒适区”是这两年很火的词汇,在舒适区里,我们可以无忧无虑,不用考虑复杂的问题。
吴伯凡老师将“舒适区”比喻成子宫,子宫空间虽小,但温暖舒适,由母体提供养料,胎儿不需要自己保护自己。然后,他又犀利的指出,子宫和坟墓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个体独有的自由空间,无人打扰,很自在。而一个代表着生,一个意味着死。
“要不要跳出舒适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舒适区以外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必然存在从未遇到过的风险。如果选择留在舒适区会是怎样呢?会不会一生就这么岁月静好下去呢?
其实,所有的舒适区都是短暂的,不可能永恒存在。人在离开子宫后,就开始了他的冒险,成长必定伴随着阵痛。
2
舒适区都由人创造提供,这就决定了舒适区的寿命与质量都与提供者有关。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的为你提供舒适区,提供也大多附有条件。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并将有充足食物、漂亮美景的伊甸园供他们栖息。同时,上帝要求必须听命于他,否则会有严重的后果。
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有了认知,懂得了羞耻,变成上帝不想看到的样子时,上帝立马翻脸不认人。不但将他们赶出伊甸园,还狠心的下了诅咒。
父母为孩子提供舒适区,是因为有血缘关系的纽带。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养父母将养子女视为自己的后代,如果他们自己无法生育,也希望世上有人能够记得自己的家族,传递家风、家族史等对他们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可见,父爱母爱并不是无条件的,他们愿意生孩子、养育孩子就暗含着对孩子的一种私心。但这种私心不一定就是坏的。
那些所谓真心真意做慈善而不求回报的人,一定就是无条件为他人提供舒适区吗?非也。他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善良欲、普渡众生欲。他们对被救济的对象也是有要求的。我救济你,你至少得以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来回应我吧。如果被救济者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他们也会放弃对他的救济。
3
舒适区并没有那么舒适,即使你不跳出来,总有一天也会被逼着出来。
子宫中,胎儿看似很自在,无忧无虑,可他的养料来源于母体。母亲吃什么,他就得到什么样的营养,母亲的身体素质也和胎儿息息相关。
在出生之前,越来越大的胎儿只能够在子宫里蜷缩着身体,狭小的空间不允许他伸展身体。子宫最多也只能容纳胎儿达9个多月,那时如果他不脱离母体,母体将从提供舒适区转变成束缚胎儿生长,甚至危及他的性命。
生活工作也是一样。条条框框多、思想僵化的环境也许能够给人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但多要求人服从,而不是创造。思维活跃,氛围相对轻松的环境,虽然存在很多风险,却能够给予人更大的创造空间,更容易激发人的潜能。那么是不是前者就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呢?
稳定只是平衡状态,牵制它的各种因素始终处在博弈之中。一旦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偏差,稳定之态就会被打破。我们没法妄想稳定能受某一个人的控制,它由多因素牵制,随大环境而变化。
因此,在任何领域,风险永远都在,只是在你视野之外。今年屏霸朋友圈的那条收费站员工下岗新闻就是很好的例证。
4
跳不跳出舒适区?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关键在于怎么理解舒适区的概念。
如果将舒适区理解为环境,为跳不跳出舒适区纠结不已,很可能说明现在不具备跳出的能力,所以为跳出之后的境况感到焦虑。
但如果把舒适区理解为人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环境,那么很多经过冥思苦想还捉摸不透的纠结之难就可以迎刃而解。
环境对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人也可以反作用于环境,甚至可以自创环境。
在舒适的环境中,人若有意识的摆脱舒适的状态,而不是不经大脑的去重复一些无价值或价值较低的事情。当某天,舒适区瓦解时,他已经具备了面对舒适区以外环境的能力,自然能拥有更多选择。
最后关键的一点是:无论跳不跳,其实世上根本不存在舒适区,它只是大脑中的假象,所有人都无法拥有安定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