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韩语老师又跟我提起:她表哥(也就是我上司)的儿子又把家里的电视机给砸了。
这我想起了语姐姐在生活逻辑课上讲的小男孩的故事:
一家人和儿子约好了去汽车博物馆,医生爸爸当天因为医院的事无法去计划取消.
儿子知道后愤怒,大声尖叫,哭泣.妈妈蹲下拉着儿子的手想解释,儿子不听,还砸玩具,大哭.
妈妈表达理解儿子的情绪,并道歉,等儿子哭完.安慰他等孩子冷静下来.然后询问儿子怎样才能过同一个美好的一天.儿子就说想去踢球,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踢球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晚上爸爸回家向儿子解释道歉并跟儿子约好下次再去.
晚上妈妈和儿子回忆今天发生的事情.事情和情绪分开说,并带着孩子认知生活中发生突发事情是常态,有必要提前想好预案.另外摔东西是一种表达方式,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代替,那么玩具就不会损失了.
语姐姐从1探索(了解)2表达(清晰)3理解(安慰)4补偿(柔韧)5洞察(思考)6举一反三7宽恕(原谅)这样的步骤一步步带着孩子走出情绪并找到解决内心的需求,从这件事学到经验.
小男孩的故事在学生活逻辑课之前,已经听我的韩语老师提及过那个孩子。那个孩子除了砸家里的东西,也会动不动打别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因为打架而不断转学或是休学.
当时那个小孩休学去老师的青岛家里玩的时候,老师曾经和孩子的奶奶私下带孩子去看过心理医生.
判断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语言问题(上司一家是朝鲜族,家里孩子主要是奶奶和爷爷带,爷爷和奶奶不会说中文,只会跟孩子说朝鲜语).周围的朋友都是说汉语的孩子,所以他无法表达自己,就用暴力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甚至出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
老师知道后还拼命去找相关的心理书来研究把事情都跟孩子的妈妈说了并强调了严重性,不过听说孩子他妈也带着孩子在深圳看了心理医生说没什么事.老师就不知道后文了。偶尔上司会接孩子来办公司呆一下,我看到那个孩子现在说中文已经可以了,但是就没听过孩子再说过朝鲜语了.旁人看来似乎没什么异样.因为表现的一些行为也跟一些喜欢闹得孩子一样。
一开始听到这事的时候,我只是跟接收息一样接收.判断也只限于孩子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导致这种暴力式的行为.后来学了生活逻辑课之后,仔细思考下来.这个孩子不被了解,被忽略的地方太多了.
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有晚上才能陪伴孩子,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是老一辈的方式,看到孩子砸东西就打骂孩子.孩子在学校打架学校老师就只是单纯报告给家人并给出劝退,孩子的父母也经常训孩子你不可以打架不可以生气等.
孩子的行为没有被人真正了解,孩子的情绪从一开始就没有被接受和安慰.还被中止情绪连接和表达,情绪压抑在心里,语言又不通导致他对外用了暴力表达,用了暴力之后又被否认。
这样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只知道暴力方式.才会出现循环不断地打架,又道歉却回过头又忘记,又无意识地暴力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积压的情绪。
小男孩的故事另外,老师还提及她的一些学生。有严重的记忆缺陷学生,甚至也有严重不自信的学生.她一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很不喜欢这些学生。后来去了解他们,去感受他们小时候经历的事情之后,发现很多都是小时候经历影响的。有严重记忆缺陷的学生,小时候经历过经常被人打却没法告诉父母。以至于现在工作被他人打骂也觉得无所谓。有严重不自信的学生从小被冤枉导致退学都不敢发声证明自己,回到家跟妈妈讲被妈妈训你怎么这么懦弱。在老师面前说出这些经历都忍不住哭了,却还跟老师说不要告诉她妈妈。这两个人都是成年人了,却因为从小时候开始情绪和事情无法被接受和表达,导致现在抑郁到心有内伤或者行为有缺陷。
情绪本来只是一个信号。情绪被表达,被理解,被看到,被接纳之后就平和了。这时候可以从情绪脑上升到理性脑,去用补偿方式安慰自己,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然后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才能更好成长。甚至能帮助到别人。但是如果最初情绪一出现就被切断中止,我们的内心就会积压情绪,让我们的理智混乱,让我们的身体无意识地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
这个孩子有可能是我们的小时候的样子,有可能就是我们内心的小孩。他会遇到事情,产生情绪。我们要去探索他,了解他的情况,感受他的情绪,让他情绪清晰表达出来,接纳并安慰他的情绪,给予相应的补偿。当情绪被缓和,就可以去用理性脑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内心需求,达到目的,并从中学到成长的经验。
小男孩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