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的大知识分子蔡邕是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例子。
他少时成名,渴望以自己的才能为朝廷效力,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汉桓帝听从左右宦官的意见,认为蔡邕的琴弹得很好,决定下诏征他来弹琴。朝廷的征召,对于一个琴师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这对于有抱负的蔡邕来说,不啻于侮辱,于是他装病不听君令。
汉灵帝时,蔡邕又抱着希望献计献策,但是依然不被采纳。于是蔡大文人大失所望,退出官场,东汉王朝自此失去了一个人才。
就是这样一个不得志的文人,后来却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曝尸长安街头的董卓哭泣。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董卓了解蔡邕,知道知识分子内心的渴求,得到了蔡邕的心。
董卓控制朝廷之后,下重礼将蔡邕请了过来。就这样,蔡邕返回仕途,可以说董卓对蔡邕是有知遇之恩的。非但如此,蔡邕来了之后,董卓又继续厚待他,三日之内遍历三台,这是其他任何人所没有的待遇。
蔡邕是个文人,所以他在董卓手下做的也是文官的角色,但却不是一般的文官,而是直接参与核心事务的文官。董卓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是蔡邕参与起草的,这就说明尽管他与董卓相识没有多久,但对方已经把他当成自己的核心幕僚了。
可以说,历代文人都有个投身仕途、报效朝廷的政治梦想。但许多人要么是仅仅挂个名头,表面风光,如李白的那个待诏翰林的官儿。要么是终身难得进入官场,一展身手,如蒲松龄的屡试不弟,寄情《聊斋》。而董卓,虽然是个乱臣贼子般的人物,却搔到了蔡邕的痒处。理解并尊重了他的需求。
就是这一点理解与尊重,让蔡邕以性命相报。他因同情董卓的死被下了大狱,最后死于狱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