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几周前推荐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当时看完简介就下单购买了。随后在另一公号里又见到一本《Tuesday with Morrie》,两本都看起来了,都是关于死亡认知的,可以打包带走。
周围很多人是忌讳说“死”字的,小时候更甚。年幼时一说到“死”字,长辈们会赶紧叫我吐口水 ,否则霉运会缠身,那时都照做了,吐口水赶走霉运,这活不难嘛。
我曾经随笔写下临终时我希望的场景,就像《百万美元宝贝》里Clint Eastwood饰演的教练坐在自个的小屋前,边上有一只金毛犬。那刻来临时,身上盖着一个棉麻材质的盖毯,眼睛缓缓合上,太阳光慢慢的变成一条线,最后消失,如同电影落幕。
《最好的告别》:疾病可以治疗,但是衰老没法治。人类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就像开了很久的一部车,只要有某个小部件损坏,那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别妄想长生不老,那样对自然不公平。有些朋友开玩笑说,他活个80岁就够本了,其他的看天意。这种心态很赞同,舍满取半,世间走一遭,做些对社会、对自个来说有意义的事,最后去和上帝握手言和。
书中描写到一位患重症的60来岁的音乐老师,从一开始听到癌症晚期到最后接受临终关怀,用的是“和上帝握手言和”,然后决定不化疗,聚焦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继续给学生上课,如果学生不嫌弃的话。这在国内还不大可能,一般都是化疗,明知这样会耗费巨资,延长几个月的生命,但是临终时很痛苦:浑身插满管子,承受着巨大的疼痛,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而不是亲人的拥抱。对于亲近的家人,我们总是希望他们安全、健康,但临终关怀让人有机会去选择怎么走完最后一段路:是躺在医院ICU还是家里熟悉的环境下,亲朋环绕?
摔倒是老年人最要防范的。书中举例多个老年人,因为过于自信,不愿意相信自身能力的衰退,而选择独居,然后摔倒,最后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人到中年,父母已经60-70岁的要开始考虑居家的布置:减少门槛,浴室、厨房要有防滑垫子,出行注意湿滑地带等等;
《Tuesday with Morrie》告诉你,生前葬礼不是影视剧里面的桥段。邀请你的挚友,来一一告别,因为跨过那道“门”之后,大家永不再见了。
People see me as a bridge. I'm not as alive as I used to be, but I'm not yet dead. I'm sort of . . . inbetween." He coughed, then regained his smile. "I'm on the last great journey here-and people want me to tell them what to pack."
Morrie对学生吐露的这段话,是不是很中肯?inner-peace。书中这名老教授,其实早早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跳舞、和好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周遭的人,但最最重要的是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and to let it come in 付出爱,并让爱滋润你的心田。
时间回到现在,你就会开始思考:
接下来的人生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你还有什么事情没做?
假如让你和上帝来一场对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你会问还有多少时间给你吗?30年?40年?
我想起了微信收藏夹躺着的一份人生清单,但是去寻找时发现这份清单不见了。
我总是这样,走着走着就忘了当初要干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