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焦虑都源于对未来的“未知”,在为孩子准备和打造未来之路上疲于奔波。由于宝宝在幼儿园时期“不喜欢”午睡而造成的“厌学”表现,我们早早就放弃了各种成绩突击式的课外辅导,转而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思,不建立在知识的简单灌输基础上,让我们不断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抱未来?
基于对社会发展加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鲜事物的迭代迅猛的判断,在之前章节已经有了充分的表述。那就是学习习惯或者学习力大于短期知识获取和成绩的高低。
“坑”的故事:那天我在看东西,宝宝突然喊我去客厅,我过去问干嘛?孩子让我喝茶,我拿起茶杯就喝,结果被“呛”到。原来孩子在茶杯里放了别的东西碎渣,然后坏笑的说:我故意“坑”你的。
由于忙就没在意,后来发觉孩子不知从哪学的“坑”这个词,而且口头禅一样经常提起。我特别庆幸孩子玩游戏时说:“坑”谁呢?又骗我充钱。但同时我会担忧,他会不会去“坑”别人还是只一次和我开玩笑。这是早先就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学习力也好、良好的习惯也罢,如果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任何的努力都会朝着“糟糕”的结果发展。
“三观”是一个特别高大的存在,以至于在生活中你要谈三观,会有过分“清高”和“装X”之嫌。其实“三观”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很多家庭貌似没有任何的刻意的“三观”教育,但父母的“三观”会潜移默化的勾勒着孩子的“三观”。
恐吓式教育:一次全家上街,孩子总是挣脱妻子的手,独立乱跑。妻子厉声训斥:车那么多,还乱跑多危险。要是我们不注意,人贩子把你抓跑眼睛都给你“挖”出去卖了。我马上拉住孩子说:世界没那么可怕,但得注意安全。
确实担心孩子,妻子脱口而出的正是我们儿时常被“恐吓式”教育的负面案例。亦或是“再淘气让大夫给你打针”“让警察把你抓起来”。善意的教育辅之于“不恰当”的引导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三观”。对于我们一代人而言,由于恐吓或恐惧式教育,而引发的对于某些特定职业的心理阴影与反感酝酿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呢?而形成这些社会问题有其本质因素,但很多职业理解的灌输潜移默化的形成许多心理的天然阴影。我们不去评论社会问题和职业偏见,但家长对于孩子三观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头禅的故事:三年级开始,孩子有了口头禅。妻子厉声呵斥孩子:你看你邋邋遢遢的样子。孩子答:也不看是谁儿子。然后笑眯眯的看着我。
“你的脚丫子怎么那么臭”?“也不看是谁儿子”;
“一天天就知道玩游戏”,“也不看是谁儿子”
... ...
学会回击和暗喻的孩子一定是长大了。但个中的滋味确实要自己反思。我们把孩子扔进学校、补习班、辅导班,无非是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有效获取,而真正决定孩子方向的“三观”,需要引导和家长言传身教。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没有很早将三观的重要程度单独罗列,但我和妻子的各种观念相对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影响大于负面。如果忽视或者漠视的情况下,也许任何的表面“育儿”都结不出正确的果实。
“趴活”的故事:孩子想买“四区赛车”和“赛道”,妻子觉得太贵而没有直接答应,但建议孩子帮忙做家务“攒钱”自己买。假期里,孩子每天早晨傻傻的站在客厅,问他干嘛呢?他说:我在趴活。然后会逐个问到客厅的人有什么活可以做。就这样3块5块的攒够了买玩具的钱。是妻子的教育方式和对于节约生活的态度影响了孩子,是我之前业余时间总去开车“趴活”赚零花钱给了孩子灵感。
任何思想和观念的表达,都会形成传播和影响,刻意的审视自己言行,引导孩子正确的三观形成是孩子成才的基础保证。我们相信学校和老师对于孩子三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但因其重要程度,家长有必要牢牢的抓住自身的作用,毕竟孩子的现在和未来都是直接关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貌似深奥和高远,其实就在于我们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最近和孩子讨论一部战争“热剧”,孩子突然问我,如果有一天再有敌人侵略,你愿不愿做一名士兵?我说我愿意,你呢?孩子答:我也愿意。
前几天开车路过一个工地,儿子兴奋的说:啥情况、拆迁了?然后匪夷所思的自言自语:建**城,边指着外面说:这边拆掉、那边也拆掉,一直拆到咱家小区,然后给咱们三套房子外加一百万,咱们就发达了,哈哈哈。我们连生呵斥孩子不要想“天上掉馅饼”的事。
信息的爆炸和高速传播,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但难以控制的现实世界,牢牢拉紧孩子的双手才能引导和掌控方向。面对太多的思想和事物的冲击,普通人甚至很难分辨如何才是对的和好的。但用心思考和探究生活的常识和道理,起码可以保证有效和及时的分辨什么是坏的和错的。
美丽的世界、多彩的人生、独特的价值,用心堆码的未来构筑于正确的地基。
育儿故事,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