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各路纾困资金加速进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8日,券商、险资以及各个地方政府成立或拟成立的纾困专项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截至11月28日,券商支持民营企业系列资管计划落地规模超700亿元。随着纾困资金的逐步到位,股权质押这颗“雷”将得到有效缓解及排除,A股市场股权质押风险将逐步降低。
纾困基金:“救急不救穷”
纾困基金并不在基金产品的分类中,这一概念最初被广泛运用于欧债危机期间,是指欧盟对成员国的救助基金。在浙江等地出台救助政策之后,各地方政府和券商、保险等机构相继设立了专项资金或发行相关工具,帮助化解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的流动性困难,缓解股质困境,纾困民营企业。自此,市场称这些专项资金为纾困基金。
从10月中旬起,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难题开始受到高层关注,地方政府以及金融、财政、司法等部门都相继开会并发布政策、细则以及纾困基金计划,全力帮助上市民企渡过难关。
目前国资参与纾困上市公司有五种常见方式:
1.国资协议受让上市公司股份
2.国资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3.国资重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4.国资通过向实控人借款、受让股票质押债权等方式为公司或实控人纾困
5.债转股、债权债务重组、授信担保
纾困基金的运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二级市场投资等方式承接国家支持发展的行业里具备增长潜力但存在股票质押风险等流动性问题的上市公司股票。一般来讲,基金运行投资人主体享受全部投资收益,预期投资回报率不低于年化10%。后若无法收回投资本金并获取预先约定的固定收益率则要求出让方补足相应差额,综合回报率不低于年化8%。
纾困基金是一种政策信号。纾困基金的作用有两方面:“救急不救穷”,即便是纾困基金还是要选好的企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要回到对公司基本面的优化,否则的话,纾困意义不大。
5000亿民企纾困基金到位
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广东深圳、四川成都相继宣布设立纾困基金,涉及规模570亿元。
继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在地方相继落地。
11月1日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十余省份密集发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减负规模累计达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东等至少13个省份设立了纾困基金,驰援上市企业。各地纾困基金规模基本在几十亿元至上百亿元不等。
10月16日,北京海淀区属国资和东兴证券发起设立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首期20亿元已完成募资,通过受让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的股权,帮助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等。
此前,北京市推出一批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纾困的硬招。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问题,建立了“股+债”的支持方案。市、区和社会资金基金共同建立总规模超过350亿元的纾困“资金池”,支持上市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11月16日,河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河北省上市公司新动力纾困基金,以帮助省内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纾解股票质押及流动性风险。
11月15日,山东省国资委表示,山东国惠、中泰证券将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的资本市场纾困基金。
另据统计,除省、直辖市外,地方也在积极设立相关纾困资金。苏州市拟设立总规模不超过25亿的专项基金;汕头市设立规模50亿元专门投资基金,纾困当地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风险;东莞市金融局计划成立“上市莞企发展投资基金”,这是由政府引导设立的首只主要面向东莞上市公司的基金;在珠海市政府支持下,珠海基金、鲲鹏资本等金融投资机构近日也召开了闭门会议,拟共同发起设立“粤港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驰援母基金”,首期规模为100亿元;中山市将通过成立上市公司救助基金的方式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活水”,该基金规模将在50亿元左右。
本轮纾困行动中,券商表现积极。中证协披露,截至11月23日,又有15家券商签署了《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发起人协议》。
统计显示,目前26家券商累计出资规模达440亿元。截至2018年11月23日,已有15家证券公司共成立了16只系列资管计划和1只子计划,出资规模总计315.91亿元。
中证协表示,部分券商管理的系列资管计划已完成首笔出资,切实纾解了民营企业及其股东的流动性困难。
截至目前,保险业已有5只目标规模共780亿元的专项产品设立。密集设立纾困专项产品后,保险机构正着手推进首期投资落地。这意味着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保险资金大规模地进入市场。
民营企业仍需苦练内功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3日,已经有55只个股获得“纾困基金”驰援。其中,24家上市公司以质押融资的方式获得地方政府救援。受益于纾困资金,A股股权质押“排雷”进展顺利。全市场质押股数6424.93亿股,较10月底减少5.4亿股,结束了2018年以来单月持续增长态势。
客观地看,当前股权质押风险仍然处在高位,纾困基金等只能提供短期帮助,长期还需要大股东严控杠杆风险。
目前来看,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那些无法获得央行支持、享受政策优惠利率的中小银行来说,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这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融资额度低,尽职调查难度大,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往往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小微企业风险高,对风险作出评价的成本也很高。从资金的提供方(银行)到资金需求方(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风险评估定级、定价的问题,而当前市场上,缺少这类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融资市场从风险等级低的债券投资到风险等级高的VC、PE投资之间存在巨大裂缝,市场缺乏与优先劣后各级企业相匹配的不同风险级别的融资工具。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融资工具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未有效建立。企业融资无门,只能求助于银行信贷。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让处在不同评级的企业都能找到与之风险级别相对应的融资工具。
企业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关键要靠自己。民营经济应重视经营的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对于市场需求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保护财务安全性。民营企业要注重合规经营,摒弃野蛮生长和粗放型经营思路,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打造基业长期的企业内涵,提高企业价值和抗风险能力。待企业价值提高后,作为政府引导的舒困基金也将顺利退出。
纾困基金的短期效应是明显的,但民营经济要真正恢复健康,还需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监管手段来疏通融资“通道”,激活资本市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