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少有人走的路社工加油站心理空间
贴近:一个用烂了还是做不到的词。

贴近:一个用烂了还是做不到的词。

作者: 爱反思的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00:55 被阅读8次
    贴近:一个用烂了还是做不到的词。

    贴近:

    试图去理解你,其实不理解。原因是我不能贴近自己,也没有试图去理解自己。于是我开始试图去理解自己,有很多哈哈镜,给出了歪曲的影像,困扰着我,很难真实的认清自己。在这些不真实的回应中,我看到了人生百态的真实。我就是这样被不同的人定义,不同定义的我在影响着别人。我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理解自己。但提醒自己认清真实的自己以及可以呈现真实的自己,即使这样,别人也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定义你。那又怎样,随它去吧。你做好你的镜子,它完成它的投射。也许来访者和我们一样,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用自己的经验类比来访者。于是去接受来访者的混乱,因为我们也混乱过。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是用自己的经验去投摄了,难到我不也是在歪曲来访者吗?我想我们真正在意的是这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中去调整我们以及来访者对自我的认识。互动中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来访者可以表达不舒服。“我们在探索的时候也许我会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解读你,如果你感受到不舒服,感受到那不是你的感受你可以直接告诉我,我也非常想了解你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也好及时调整我的回应”也许这样的澄清或者透明化,让来访者敢于表达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感受。

    来访者在表达因为咨询师的误解后的愤怒时,感受到来访者在攻击咨询师。有的时候来访者是一种攻击,它会选择中断咨询。也许在这里讨论有个界限的澄清会比较好。在冷静下来后去讨论咨询的匹配,了解咨询方式的选择,或者终止咨询都是有必要的。如果来访者描述的是愤怒的情绪,实际上是一个提醒,提醒咨询师理解的偏差导致来访者受伤的情绪。这个时候需要了解咨询师的什么让来访者愤怒。这个部分如果是方向错误可以调整,如果是人际互动模式的呈现可以开启新的探索。

    在这里咨询师允许来访者表达对咨询师的不满吗?咨询师有个潜在的期待,我在帮助你,你应该感谢我。或者有对回应的期待,例如我说准了。如果是单一期待,如果出现与期待不一致的回应咨询师需要及时调整状态。

    其次是出现被质疑、被挑战的回应后,咨询师能否稳定的使用重述及情感反应?表达对来访者的允许,这个时候咨询师可否有一个正常人的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谁听了负面的都是不开心的,但是可以放下不开心去一起探索和讨论这个不一致。如果所谓中立的重述,来访者会认为咨询师很假,如果咨询师刻意隐瞒自己害怕,不舒服的情绪,也会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的回应是有隐瞒的,这个隐瞒不仅仅是不真诚,不真实。更会让来访者对所有的回应有不确定感,这个不确定感跟哈哈镜有关。如果咨询师可以真诚表达不舒服的感受,没有责怪,也愿意和来访者讨论的时候,来访者就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那个被允许。这样对每一段的感受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来访者也就可以区分出来什么是情绪的描述什么是情绪攻击。对事对人就可以区分出来。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有的时候就是怕伤害一段关系,不敢去发泄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损害了这一段关系。有的人是直接攻击对方而直接破坏了人际关系。这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模式都是有折损的。咨询师面对攻击时如果宣布界限,表达对攻击的拒绝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如果咨询可以继续就可以讨论这个拒绝,讨论被攻击背后咨询师的情绪。有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去讨论,因为在情绪发泄中关系中断了很难修复。让这样的情绪表达变成描述情绪是需要训练的,这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个人性格的改变。对于压抑情绪不表达的人也需要让它了解这个维护关系的方式实际上同样在表达关系的疏远。在关系中压抑的情绪没有被处理也许会在其他关系中被释放而伤害另外的关系。在这样的负面情绪表达的人际关系梳理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际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如何在人际关系梳理中寻找更好的调节方法。

    这个面对和看见非常重要。我们在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压抑自己的情绪去维护一段关系是美德。克己带来的关系利益也是隐忍的回报,也是内心平衡的重要原因。如果隐忍没有期待的回报就更容易爆发。有的时候我们担心的是当你描述你不开心的情绪的时候对方的心理没有准备,也许关系更加恶化。因此这个表达和分享也是需要评估的。这样的关系建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作用,更看到我们去寻找一段在人际沟通中身心灵一致的表达是多么的不容易。

    咨询师训练自己听来访者的负面感受比较容易,训练自己听来访者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容易。在这个训练里,咨询师也是要看到文化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人际交往的习惯,同时在调整为身心灵一致的真诚回应的不容易。贴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勇气。

    贴近:

    在贴近的过程中,有很多经验的限制,经常会在反应中有那种不清爽的感觉,就像有雾的玻璃,好像看见,又好像看不见。来访者在雾中行走,咨询师仅仅是反应雾中行走的状态?雾中行走背后的情绪?如果来访者不仅仅需要我们看见我在雾中以及在雾中迷茫的困惑很痛苦,而是希望我们引领着走出雾区,陪伴我们小心翼翼的试探呢?这个小小翼翼的试探就是应该有答案但是不要直接给来访者,而是咨询师愿意陪伴来访者去探索获得。这个过程中看到的咨询师的努力。直接给答案是便捷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是需要体验的。在不同的来访者事件中具体的回应是不同的。这个需要咨询经验的累积。有的时候咨询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仅仅是希望来访者自己做到,来访者蹒跚迈步中感受不到咨询师的支持,这个时候来访者和咨询师都会陷入这个困境。督导、观察者的真实反馈非常重要,会有助于打破咨询师的困境,收获经验。清醒的人做陪伴带来的信任、安全是不一样的。我能在咨访关系中觉察到这个双向的不清晰,意识到这个不清晰有的时候就是咨询师没有经历过,这个时候是难以贴近来访者的。于是看到在服务能力方面的提升空间,继续前行。

    咨询师安住在当下贴着来访者走相对是比较安全的,即使咨询师也不知道把来访者带向哪里,或者来访者也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但是愿意陪伴来访者一起困顿的心来访者是可以感受到的,特别是如果总是在原地打转,来访者会着急,会认为自己太笨。很少的人认为是咨询师能力不足。这里说的是用心贴近来访者的咨询师。如果咨询师懂得来访者的不清晰,愿意一起去面对这个不清晰的态度都会让来访者安静下来。有勇气去一起探索。

    陷入困境越深往往事情的复杂程度越深,层次也混乱。如何抽丝剥茧?不仅仅是看到情绪的多重叠性,也要看到事件描述以及事件影响的复杂性,如何找到关键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来访者愿意为自己的事情放慢脚步去探索,这个与接纳来访者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的回应有关。我们往往以为直接给建议就是在回应那个着急。实际上不在一个频道里。先接纳来访者的焦虑,让它冷静下来,才有可能探索问题。

    在很多细节里我们把做工作的步骤搞反了,咨询的过程就很难顺畅。

    有的时候我们是在贴近的过程中认识来访者的,也许问题咨询师慢慢看清楚了,但是来访者还是混乱的。那么出现了步伐不一致的情况,要不要去点醒?这个需要核对咨询师理解的答案。也许可以朝向这个方向做开放式提问,看看能不能打开新的空间。

    当我们不了解来访者的时候,贴近是为了了解。当我们有清晰的介入内容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怎样的贴近可以让来访者充分展现的时候可以自己感受到。

    贴近:

    咨询理论的成熟,做个案的概念化,也是我们贴近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我们是根据自己的解读在贴近来访者的。也许在贴近的过程中来访者发现用另外一个视角重新解读自己有助于打破当前迷茫的困境,但是不是也会有不接纳当下的状态,用另一种解释去逃避?如果另一个视角重新解读自己改变了当下的状态,这样的贴近就是一种有建设性的贴近。例如,如果我们有对来访者感到害怕,要看看这个害怕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也许来访者是一个外在表达很理智,很有控制欲的人,很希望你顺从它才舒服,但是有的时候也许它都没有办法,希望他人给予建议和支持,又不会示弱,别人会误读它的信息,也许会希望对方给予帮助,但又要保持强势的外表。这样的状态下对方说了不是,说了也不是。咨询师会感觉不舒服。这个不舒服仅仅是咨询师的吗?在它原有的人际沟通模式里周围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感受?如何以镜像的方式回应给来访者?如何能让来访者去获取周围人对它的真实评价?如何让来访者看到这样的人际互动带来的困扰?当个人的需求难以表达,或者隐藏在话语的背后希望你猜到,如何在我来考你能否猜到的背后的那个防御,有需求也不敢真实表达的背后的那个担心:我如果表达出来被拒绝怎么办?这些个多层防御的背后有人际互动中的过去经验的模式,就涉及到咨询师示范的人际互动的新模式,重新建构的是人际互动的正向的信心。也许当下处理的重点不是这个,但是这反应的是咨询师陪伴的基本功。有的时候在发现平行模式的过程中就是心理学理论在后面的支撑。这个贴近也是在探索。

    贴近:

    保持了“好像”但终究还是有差别。在有些理论里强调的是自然连接,重新连接的概念。当我们从小没有建立好自然连接的时候,可以通过重新连接去恢复自然连接。相信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在这个角度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连接就是在一起的概念,就是在和谐中去浮现出来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内容,从而去发现不和谐的模式和内容。这个发现是基于自然连接关系的重新连接中对于不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剥离。重新连接给予的是对自然连接的最原始生命状态的一个唤醒过程。那个自然连接原本就具备。给予对生命的理解而体现出的一个信任关系的建立。扶正祛邪,同步进行。扶正的过程是赋能充权的过程,来访者才有力量去矫正。这个不是简单的鼓励和欣赏,一定是发现自然连接的某个点出现后的增强。不断强化自然连接的部分,来访者就会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增加这个部分的实践,使人际关系中的回应发生改变,这个回应出现后来访者的改变动力才好真正的增强。这个时候看到错误的人际模式并放弃才有可能。

    无效的循环为什么会持续?一定有存在的意义没有被我们发现?有的时候就是缺一个视角,需要有外来的力量来打破。有的时候在舒适圈里找不到改变的动力。在不断扩展的微小关系里可以发现改变的资源,有很多时候舒适圈成为一个困境的时候是需要打破了,咨询师只是一个点醒的人,但是应该注意到,打破僵局的资源要从来访者的人际资源里去找。是来访者想跳出困境去过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依赖咨询师。咨询师并不在来访者生活系统中,和来访者一起探索梳理它的人脉资源,去找到打破舒适圈僵局的那个资源。去连接,去突破困境。

    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咨询师首先要和来访者建立起“在一起”的关系,才有可能和来访者真实互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贴近:一个用烂了还是做不到的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ge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