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医兮自然科普心理
我们都曾同性恋 | 从心理层面解读同性恋

我们都曾同性恋 | 从心理层面解读同性恋

作者: 医兮 | 来源:发表于2017-05-17 16:57 被阅读374次

    今天是世界不再恐同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5月17日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目的是告诉世人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也不应因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性取向受到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科学家及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同性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不自然或是不合理的。对同性恋者无端的猜测和反感才是不合理的。社会观念在进步,大家对同性恋者的认识也越来越公正,越来越多的人对别人对自己的性取向已经不再抱有偏见,勇于公开自己性取向的人也越来越多。

    同性恋是正常的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

    在以前(其实现在依然存在)对于同性恋者,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不正常”,“是病,需要治”等等。不过,现在同性恋正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有些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同性恋婚姻。

    无法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才是心理问题

    过去,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同性恋解放运动”,向社会普及同性恋不是精神障碍,只是个人的喜好问题,到现在,明确同性恋是性取向的一种。

    在同性恋中,如果是对于自己是同性恋者这件事感到强烈的痛苦和苦恼,那有可能属于自厌型同性恋(也称为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是指对自己同性恋取向不满意、且感到持续且明显的困扰者,这种情况归属于心性疾病(psychosexual disorder)的一种,有必要接受专业治疗。

    实际上,人们经常说的“恐同即深柜”不无道理。很多恐同者无法接受自己对同性的情感,拼命压抑自己的潜意识形成了反向的对同性恋者的恐惧和排斥。也并不是所有的恐同者都是深柜,不过如果你如果恐同的话,可以深层的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到底为什么反感同性恋者?

    同性恋有真有假

    在心理学上,同性恋分为假性同性恋与真性同性恋两大类。

    假性同性恋

    假性同性恋又具体分为3种。

    青春期同性恋

    是指,青春期时对同性的友情和向往转化为恋爱感情,但最终会转变为异性恋爱的暂时性同性恋。

    替代性同性恋

    作为异性的替代,将同性作为恋爱对象,多发生于寄宿宿舍、寺院、监狱等没有异性环境下,离开那个环境后会变得能够接受异性,爱上异性。

    双性恋

    是指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都可以作为性的对象,发生性关系。

    真性同性恋

    真性同性恋是指,与假性同性恋那样暂时性等不同,他们对于性的关注完全只倾向与同性,对于异性完全没有兴趣,甚至会有厌恶的感觉,无法接受与异性发生性关系。

    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指的就是这种真性同性恋。

    谁都会经历一段同性爱时期

    人在性方面的心理要经历从以自己的身体为对象的自体爱,再到同性爱、异性爱的阶段,不管是谁都会经历一段同性爱的时期。

    在成长过程中,从3~4岁时候开始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对与自己性别不同的一方的父亲或母亲很依恋,同时对与自己同性别一方的父亲或母亲抱有敌意,不过抱有敌意的同时还伴有罪恶感、不安与恐惧。因此,为了跨越这种心理,对与自己同性别的母亲或父亲产生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将自我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意念投射给外界的某个对象),自己也开始有“男人味”或“女人味”。这是一般的性的成长过程。

    然而,由于性格(温柔性格的男孩子等)及周围环境(被当作女孩子养大的男孩等),无法顺利地完成投射性认同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

    还有一种说法,胎儿期的男孩,由于某种原因,精巢无法充分地分泌雄性激素,因此没有形成男性型脑,而是发育为女性脑,长大后就会发展为同性恋。

    也有人说,这也是为什么男同性恋者比女同性恋者要多3倍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曾同性恋 | 从心理层面解读同性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jd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