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荀子,大都是因为《劝学》,这篇近2000字的文章,句句箴言,开头就是我们熟知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和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不同,荀子提出了性论、礼论和心论。孟子的“仁政论”是“政策”论,而荀子的礼制论和王制论,主要突出对“体制”的论证和对政策的辩护,其出发点和基石是人性非善论。
荀子的心论,突出智性的立场,把孔子所注重的智的一面,在心的层面给以有力的论证。荀子的哲学继承了孔子、孟子的许多思想,其自身特点是用全部思想为礼仪规范或礼法等级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论证。
荀子特别注重道德努力,主张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坚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主张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倡扬“以修身自强”。他在君子论、德行论、好学论方面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又有发挥,主张“先义而后利”。主张义之而王,信之而霸;主张爱民、利民,以民比身,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他讲“养心莫善于诚”“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诚则形,形则神,神则化。他还主张正身行,广教化,修仁义,“从道不从君”,颂扬“大儒”,宣传儒的不可及。
荀子不大讲道德榜样,不赞成性善说,他反复强调贵族等级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荀子把礼视为治国根本之道,认为礼是政治的根本原则。他的“礼”是等级制度,是社会道德规范,是仪节制度,是赏罚任免体系。荀子注重从理论上论证礼的意义,提倡以心知道,以习俗和乐教调和通化人之气质。荀子认为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人都有无休止的欲望和要求,而资源是有限的,礼就是划分等级差别的原则和制度,用“分”的制度,把人群划为不同的级类,用制度规定每一类级的人可以实现或满足欲望的量。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蛋糕做不大,只能好好分。提出秩序原则,让大家从思想上主动接受,有利于维持较为长期的社会稳定。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此,被称为“后圣”。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左右,比孔子晚了二百多年,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了巨大贡献。
思想家们主要负责告诉人们在社会中应该怎样存在。听不听,听谁的,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