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念间,自己想造一个词:感同性。
当时的情景,是手里用着自己的一条毛巾,而且是一条小小的,很普通色调的,用了很长时间的旧毛巾。
在别人眼里,它什么都算不上,甚至可能是一片垃圾。但自己用着很顺手,也很舒心,有一种淡淡的喜爱感。
这就是自己想表达的感同性。当这条毛巾摆在任意一家商店的货架上时,它是一个陌生的物品,不会引起我的任何感受。
而一旦买到我的手里,成了我的物品,用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它便跟我熟悉起来,让我觉得亲近和喜爱。
这样的感受,大概也适用于其他任何与自己有关的物品,譬如自己用的手机,自己看的书,自己住的房子,几乎自己所有的一切。
我们平常收拾家里的时候,哪怕已经没有什么用的东西,自己也舍不得丢掉,正是这种感同性在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距离产生美”的原理,似乎在这里就不起作用了。
我说不清,这样的感同性是一种积极的感受,还是一种负面的感受,或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感同而不舍,就会依赖留恋,产生某种惯性。对生活而言,这可能利于节俭有度,也有可能守旧而因循。
把这种感同性推及人与人的关系,可能有一种迷惑的效应,对自己熟悉的人,就会越来越看不清对方身上的优点或缺点。
看不清的时候,交往中就容易出错。所以,对物,这种感同性是美好的记忆;对人,这种感同性是厚实的迷障。
不论怎样,对物或是对人,保持一种真诚的本心,做好自己,善待一切,是基本而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