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
文摘:青春期横行霸道的人成材概率低_4则(20171102)

文摘:青春期横行霸道的人成材概率低_4则(20171102)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09:55 被阅读0次

    自找的陷阱

    罗振宇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前不久,我提到了一本书叫《天朝的崩溃》,作者是茅海建先生。今天我们再聊一聊,这本书里写到的另外一个发生在“鸦片战争”中的现象。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之后,英国就逼着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一说到《南京条约》,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它是不平等条约——比方说让中国2100万银元的战争赔款,还有割让香港,再比如给英国“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

    大面上看当然是这样,但是一旦深入到历史的细节,就有意思了。

    刚才说的那四点,其实是两份条约的内容:割地和赔款是《南京条约》,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虎门条约》。那哪一份算是不平等条约呢?

    严格意义上讲,《南京条约》其实不能算是不平等条约。台湾历史学家李定一先生说过,自古以来战败国都是这个待遇,从罗马帝国到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了的一方要割地和赔款,这没什么可说的。

    所以,如果严格地按国际法来说,《南京条约》其实是一个平等条约,虽然我割地、赔款,但我们的关系还是对等的。开放通商口岸也是,我只是让你来贸易而已,而且规定你只有这五个地方可以,别的地方都不行,做生意也都是平等的。

    真正让中国和英国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是后来补充签订的《虎门条约》。有意思的事来了,主动推进《虎门条约》签订的,不是英国,而恰恰是清政府。

    这又是为什么呢?

    话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人既然得了赔款,又得了香港,最主要的是打开了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还有其他的一些优惠,基本目的达成了,比较满意。

    但是,清政府这边的小心思就多了。哪儿来这么一帮强盗,打我们,不给皇上面子,还要签什么条约。这帮坏蛋不定憋什么坏水呢?

    其实,按照当时西方的国际规则,两国签订条约后,都必须遵照执行,该赔款的赔款,该撤军的撤军,谁违反了就是单方面毁约。不但条约作废,而且要受到国际谴责。

    但是,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没人知道这个事情,他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事,觉得所谓条约就是暂时的停战协议,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撕毁重来。不仅我们可以将来撕毁重来,他们觉得英国人也是这样,将来也会得寸进尺,找中国的各种麻烦。

    所以,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有一位大臣就写了一个《十可虑》,就是有十件必须要考虑的善后大事,或者说十件值得忧虑的事。

    说是大事,实际上不过是两国之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在鸦片战争过程中,英国曾经以占领天津为目标,很明显,英国人对天津有兴趣啊。可是在《南京条约》里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居然没有天津,那英国打的是什么主意?

    再比如,战争之后,中国的沿海各省肯定要修筑海防工事,万一引起英国的猜疑,进而阻挠怎么办?

    你看,表面上看好像每件事都很具体,但实际上都是杞人忧天,说白了就是没有契约意识。自己没有,也不相信英国人有。

    问题是,在当时不止这位大臣这么想,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这么想。所以到最后,道光皇帝干脆给耆英——就是负责签订《南京条约》的满族大臣——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继续谈“一切要紧事件”。

    但究竟什么是要紧事件,道光皇帝也没说,耆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找英国人交涉。于是,耆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要求要给《南京条约》做“添注”,也就是补充条约。

    结果,就是这个补充条约奠定了中英关系不平等的基础。

    耆英提出的交涉意见一共有十二条,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说最关键的两点,就是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

    先说治外法权。

    治外法权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政府无权审判,必须将罪犯带回英国才能定罪。也就是说,无论英国人在中国犯了什么罪,都有正当的理由逃避中国的司法审判。至于英国怎么判,跟中国就没有关系了,这不是典型的不平等关系吗?

    而最开始提出这种想法的,不是英国人,是耆英。耆英的初衷也不是故意要把审判权送人,他的初衷是为了避免麻烦。万一英国人在中国犯罪之后,英国政府要庇护怎么办,没准又成了英国人挑衅和发动战争的借口。

    就算不成为借口,但对于中国官员来说还是个很麻烦的事,至少要向上请示吧,还有得跟英国交代清楚吧。所以,干脆就不要这个麻烦,你英国人在中国人犯了罪,你们自己带回去处理。如果其中有中国人参与,就由中国司法来审判。

    说白了,耆英的本意就是,咱别那么麻烦了,干脆“你的归你,我的归我”,但实际却是把中国的独立司法权拱手想让,最后落在条约中,就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治外法权”。

    另外一件事,协定关税问题,则是在《南京条约》中有过讨论的。

    英国人本来的意思是,清朝的关税制度太混乱了,每个省都不一样,沿海和内陆也不一样,现在开的通商口岸又不在一个省,所以你们自己商量一下,把关税统一就行了。

    你看,英国人只是要求统一关税,至于定多少你们自己说了算,别太高就行,没有不平等的意思。

    但是,耆英在商谈补充条约的时候,自己把这一条否决了。初衷也可能是觉得,由我们自己定关税太麻烦,万一英国人觉得不合适又节外生枝,所以还是按照以前广东的办法,咱们商量着来。

    这个心思一经提出,英国人当然巴不得,立即和耆英等人把160余种货物的关税定了下来。然后再在文本上偷梁换柱,关税由《南京条约》的“自主统一关税”变成了“关税的变更,中国需和英国商量。”

    别看“商量”这个词好像很和气,但是从此以后,中国就丧失了单方面变更关税的权利。

    这些事情经过重新协商之后,就变成了《虎门条约》,这才是在国家关系上让中国和英国不平等的根源。

    表面上看,是英国人在玩把戏,利用耆英对西方国际规则的无知,哄骗出许多额外权利,让中国逐渐丧失主权。这种说法当然也没错,但是细看当时的具体过程,未尝不是清政府自找的结果。

    道光皇帝也好,大臣耆英也好,他们的初衷都是在《南京条约》签订的情况下,要尽量免除后患。茅海建先生就在书中评价,这些人的初衷是争取一点利益,占一点便宜,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严重的后果之中。

    当然,今天我们再去苛责古人当然没有意义。但是这个过程确实也提醒我们,在自己的认知框架内做价值判断,其实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你觉得是好事,或者是坏事,换一个认知框架,完全可能就来了个大反转。

    在大变局时代,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急于去争取自己眼里的利益,而是让自己的认知框架跟上急速的变化。

    李鸿章当年有一句话,说“鸦片战争,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回头看,那一代人还是幸运,几千年才有一个大变局。

    而我们这一代人,也许十几年甚至几年,就要适应一次大变局。鸦片战争时候的故事,也许到今天也一直会给我们启发。


    批判性思维不是挑别人的错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我们去挑别人的错,而是让我们独立思考,了解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我们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下做选择的时候,需要思考一下所有影响自己做选择的价值假定,也就是想一想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东西的观点、理念、原则。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很难做出选择,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价值假定,而且这些价值假定会相互冲突。所以,想要做出最佳选择,就要用批判性思维来权衡各个价值,然后在各个价值假定里面选出最重要的那个,这个过程也叫做“价值占优”。

    除了价值假定会影响我们做决定之外,“实在假定”也经常影响我们做决定。实在假定有点像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接受这些观念,一般不会意识到,这些观念有时也靠不住。比如说:头发没吹干就出门,或者穿湿衣服,就会感冒。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实在假定,事实上,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跟阴冷潮湿的环境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就接受那些实在假定,而是把它们作为我们做决定的依据,用批判性的思维来权衡这些实在假定,看看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学会选择》


    倾听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很会倾听,其实并不尽然。我曾经试探过不少EMBA同学,希望了解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倾听”的含义。这些同学不少是高级经理人,他们在商场上带兵打仗,但是,在我和他们谈话之后,我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并不理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什么。很多人,把努力地去听,当成了倾听。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倾听”,只是摆出了一副认真倾听的架势,或者只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在倾听,顶多是出了两只耳朵。但你知道吗,真正的倾听,不是仅仅使用耳朵,而是要使用头脑,投入身心。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件一定要非常认真才能完成的事情。很多人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他们并没有专心去听。如果你不能理解我的话,今天你可以做一个实验。比如,你今天在刷牙的时候,在上班的路上,听完我的课程音频。然后,你试着回想一下,你听到了什么。今天中午,请你再一次拿出手机,对照文稿再听一遍音频,你自己可以判断一下你是不是在两次收听的过程中,得到了相似的内容。如果差距不大,说明你的听力水平很高,可以不用看文稿学习。如果两次的差距很大,我建议从学习的角度,你还是要看一看每天的文稿。

    我在学校教书,经常需要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沟通。但我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学生的问题,有的学生提问时,会说上一大段话,听着听着,就把我给听乱了。我是一个认真的人,常常会不太礼貌地打断学生,然后,把他说过的话一句一句地整理,剔掉一些废话,整理出一个问题。然后,再和学生确认:这是不是你想问我的问题?有的时候,答案是“对,就是这个问题”;而另外一些时候,学生会补充进其他信息,让我和他都意识到:他真正想问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他最开始说的那些话。我和他一句一句整理的那个过程,就是真正的用心倾听。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很多人在沟通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在倾听,而只是根据别人最开始的几句话,来推断别人想表达的意思,然后,一边听着别人说话,一边构思着自己将要表述的话。这就进入了一个沟通误区。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这个沟通误区之中,我们既没有完全听清对方所说的意思,也没有把自己将要表达的东西完全想好。很多沟通就是在这样没有足够交叉的双线思维中进行。效果不够好,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要先学会有效的倾听,这是一切沟通的基础。倾听之后,一定要审势。审势,是有效沟通的第二个关键词。审势的目的,是要控制沟通的过程朝向自己预想的目标前进。

    ——摘自宁向东《104讲:有效沟通 | 记住五个词》


    青春期横行霸道的人成材概率低

    全能自恋、性和攻击性,它们原始的表达,常常只能一时令人舒服,而要变成一种文明,才能持续地创造,持续地提升自己。

    比如青春期时那些在校园里横行霸道的孩子,他们既充分表达了攻击性,又容易获得女生的青睐。可他们被满足得太早了,因此容易缺乏欲望。我们应该将生命动力提升为一种持续的东西,并且这个东西能被文明社会所接纳,最终才能真的在社会中获得成功。

    这不止是一个感性的感觉,有调查显示在青春期横行霸道的人成材的概率会比较低。所谓成材,我觉得就是将性欲和攻击欲的原始能量,升华成文明社会认可的一份才能。

    所以最好是将全能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作为燃料,找到符合人性和社会规范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不断提纯、淬炼,最终成为一种很美的东西,就像粗钢变成宝剑的一个过程。

    ——摘自武志红《动力18 | 文明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青春期横行霸道的人成材概率低_4则(201711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ud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