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朋朋精选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作者: 袁一丹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作者: 袁一丹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3-09-29 00:21 被阅读0次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753]

    。。ISBN: 9787108072368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

    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网评。。

    以微末叙事撬动宏大叙事,“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发生史”大有可为啊,书出的有点急了,期待这个领域有更多细致的研究。多看看这类书,就知道去年拍的《觉醒》完全是虚无历史主义的作品。

    印象最深的是引言里“滚石”的比喻,以及后记里那句“学术是个无底洞,会侵占你的生活空间,吞噬掉普通人的幸福”。

    感觉作者从阅读史和学术社会史的角度重新思考了新文化运动之于文化变革的意义,缺点是写的特别散,看得出雄心,但根基思考未成体系。

    袁老师研究新文化运动,有鲜明的派系意识与山头观念,提供丰富的细节,把当时的文人活动和言论拆解得很清楚,思路上非常有启发。不过某些观点、结论稍显仓促,我并不都认同。铺开的面大,有些地方就难以深入。这既是本书的优点,也是问题所在。

    在形成核心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历史场景和剔旧不合时宜的声音,这一制造历史的浑朴过程即为历史观念的生成。百年之后,我们重审五四这一历史符号,在定于一统的叙事模式之下,很难回归“价值的重估”这一应尽之义。思想史融汇了历史与文学,在交融中呈现出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题为“另起”,既是发现新文化的侧翼与被遮蔽,更是跨出文学史框架进行与思想史之间对接的尝试。一,二,四章走得较远。关注语词的时态性,浑朴的过程观念与不合时宜者的声音,皆有方法论上十足的启示,一二条尤为需要建构能力与梳理耐力,各种方法理论采用也让人应接不暇。至于这种对接如何定位,作者在后记也表达了对自家位置的怀疑思索。也许,近代以来的诸多文本,确实经不起层次性的内部研究,这倒并非自我否定,很喜欢的康白情一文便是很好的提示,对于“文学”“新诗”在纵横时空里从来不同,未必要拉来等而视之。至于前言以五四为思想导航和价值重估隐然与乃师有所对话,然而通观下来,只觉得在学院体制论文生产之下很难做到。

    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自觉。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作者: 袁一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xu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