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微火
学习《礼拜二的午睡时刻》一

学习《礼拜二的午睡时刻》一

作者: L文苓 | 来源:发表于2023-04-09 18:09 被阅读0次

    这是第二节课,至于第一节课讲了啥,俺也不晓得,俺没有上课。就连这第二节课,俺也错过了半个小时,呜呼哀哉。

    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是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其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如”、“像”之类的比喻词,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如“花的海洋”。

    例如:一切宗教、艺术、科学都是同一棵大树的不同分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理解,隐喻就是有些不能明说的敏感观点或者词语,然后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至于究竟什么是隐喻,就仁者见仁了。毕竟,开头部分讲隐喻,俺错过了。

    言归正传,咱们回到《礼拜二的午睡时刻》。

    正文第一段: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赤褐色岩石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车窗飘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和铁路平行的狭窄小道上,有几辆牛车拉着一串串青香蕉。小道的另一边是光秃秃的空地,那里有装着电风扇的办公室、红砖砌成的兵营和一些住宅,住宅的阳台掩映在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之间,阳台上摆着乳白色的椅子和小桌子。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还不太热。

    问题开始了:

    这里的火车,隐喻了什么?

    形容词震得发颤用的好吗?好在哪里?

    环境贫瘠与富饶的对比,香蕉林的出现等又是为了描述什么?

    火车是一个动态的形象,从一个隧道里开了出来,就不能再后退,它只能沿着铁轨向前。沿着作者想要你看见的轨迹行驶,它是有目的的。不着痕迹地让读者身临其境。

    而作者并没有交代历史和背景,仅仅用了火车这个形象来说明。那么火车又是出现在什么时期的,出现火车之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部分历史的交代是需要读者自行查阅资料获取的。

    而“刚......就.......”这样的时间句子,却牵引着火车前后两处的景物,两处景物独有的特性形成强烈的反差。狭窄的隧道与一望无际的香蕉林,赤褐色的岩石与绿色的香蕉林,岩石特有的坚硬与香蕉林拥有的妖娆,这样的独特对比,是否也隐含着作者对过去(岩石隧道)和未来(香蕉林带)的一种恍惚?而过去被驶过的火车“震得发颤”,但又阻止不了火车的前进,它只能停留在它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里震颤。而隧道,本身就是在岩石挖掘出来的一个洞,那么未来是否就是把过去挖空而不得不出来的成品?

    这里为何又把岩石的颜色单独描写呢?赤褐色,是否也有别的意义?赤褐色不仅是矿藏丰富的哥伦比亚山地的本色,也很接近拉丁美洲印第安原住民的肤色。再细想一些,是否还是鲜血干涸后的颜色?

    而香蕉林,在作品《百年孤独》出现过,当时强令当地人种植香蕉,发生过暴乱,死了很多人。这里大概率也是对该事件的一种引用。对统治者的一种反抗和愤怒。

    而火车两边风景的对比,就像是阶层的划分,一边是贫困劳作人民在“狭窄的小道”用牛车拉着香蕉,一边是统治者居住在“空旷”“装着风扇”“别致阳台”的地方。

    两边风景的描写,就好像我们坐在火车里面左右张望,是靠拢统治者还是拉扯贫困的农民?

    好吧,第一段就描写了这么多信息。后续看心情整理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礼拜二的午睡时刻》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gb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