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汤拥华,文艺学博士生导师。该书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一些文学批评的引入工作,第二部分大致介绍了6种批评理论。
在第一部分,作者分别介绍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的三对美学难题:描述之下的事实与感受,阐释之下的意图与意义,评价之下的原因与理由,以及文学批评的三个价值面向:现代,审美,独创。
在第二部分,作者将6种批评理论分为读入文本和读出文本。读入文本顾名思义,要我们以“新批评”的方式来关注文本。其中有技术性很强的叙述学批评和文体学批评。在读出文本中,作者要我们不仅仅关注文本,还要关注世界、作者、读者。其中有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二、我的感触
1. 文学批评是一个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表达的工具。
有些读者本身有很好的文学感觉,却无法说出作品的好处,或者一说出来就卑之无甚高论,这是因为有感受力是一回事,能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他人是另一回事,后者离不开讲道理的艺术。我们之所以学习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为了做判断,更是为了学习如何论证判断,也就是如何为判断讲道理。虽然喜欢讲道理的人未必就更深刻,但感性和理性的协同作用是我们深度接近一个对象时的自然状态。当我们经过一番努力,真的能够把道理说通时(至少自认为如此),会感觉自身与特定的作者、作家以及某一文学传统有了更深的联系。那些曾经认真评论过某一作家作品并悟出了一番道理的人,往往会更为从容地对待其他读者的看法,不会动辄以“趣味无争辩”为由中止讨论。不仅仅是自说自话,更要观察别人的反应,倾听别人的道理,审视这道理是否与真实的阅读感受互为表里,然后反省自己对作品的接受方式是否得当——这就是文学批评所倡导的深度阅读。
2. 通过新批评来看待一部作品。
就批评方法而言,“新批评”最简单的表述就是:揭示作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此为指南,我们不妨提出四个信条。这些信条不一定真的可靠,但不妨姑妄听之。
其一,文学作品在貌似散乱甚至有些不明所以的表层故事之下,潜藏着深刻的、整一的主题,批评首先就要找到这个主题。
其二,文学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服从于主题,而真正的主题也寓于细节之中。
其三,文学作品并不需要以明确的观点、立场(新批评称之为“逻辑结构”)结束,可以使意义保持在形象的冲突中。
其四,“新批评”强调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本书特色
整本书有43万字之多,快赶上大部头了,但16开的设计,又很适合翻阅,读起来并不感觉很累。
整段整段的文字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作者那种细腻的感触和深邃的思想,如果能细细品尝的话,应该能很有启示。
四、我的看法
在读出文本部分,是不是应该再加一章关于读者参与文本的批评?
举了很多张爱玲和鲁迅的小说,如果提前看过的话,再看这本书应该更有体会。
虽然整本书的结构比较完整,但是对于一本入门书的话,具体到某一章节或某一个问题时,又给人一种逻辑混乱的感觉,难道这就是文人的特点吗?我想可能这本书本身就是课堂讲稿形成的,天然有课堂上那种无拘无束讲解的风格,但是落到实处,形成文字,可能读完还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想,大段大段的文字应该提炼出一个中心会更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