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一直都会是幸福。或许很多人认为这个答案过于抽象,或者过于贪婪。的确,幸福好像意味着一切:健康、财富、家庭、朋友和事业。但是要达到幸福的人生状态,是否需要各方面都出色呢?我现在还没有答案,所以我一直追寻着。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会有一些关于人活着的意义、怎么样才能幸福、痛苦等方面的思考。或许正如大多古人所说,人生是痛苦的,而痛苦令人思考。小时候无忧无虑,那时候自当不会有这些方面的想法。孩提时代,脑海中都是希望,快乐和长大后的辉煌人生。然而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没有能力实现小时候憧憬的理想。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长大之后的人生,是痛苦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不是幸福。痛苦的对立面不是幸福吗?能带来痛苦的东西,按理来说,它理应能带来幸福。不过人生不讲理。人类对快乐不敏感,对痛苦却耿耿于怀。正如长辈说的,做好人要三年,坏人只要三天。
人总是对伤心,痛苦的东西刻骨铭心,开心快乐当做理所当然。正如我们的健康,身体好的时候,我们并不当做一回事。但如果出现了毛病之后才会珍惜以前那健康的体魄。更加可笑的是,人们并不会认为健康的过去是幸福快乐的,却会单纯地认为失去健康的当下是痛苦难耐。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其中一个观点,改变了我对追求幸福的一些看法。书中大致的意思如下:外界事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即使两个人听同一个笑话,一个人笑,另外一个人也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悲伤和快乐仅仅是个人的感受。假如我们要让自己获得快乐,要改变的不是客体——客观世界,而是要改变主体——我们自己。之前也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每个人的悲伤都不尽相同。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很多时候,我发现人类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由于接触到未知的,或者新鲜的事物所引起的。例如我们工作上遇到新的难题,学习上遇到新的知识点。而我们必须要为这些新冒出的难题给出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我们就会被各种新问题弄得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当下的生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尽量少接触新事物呢?
假若我们生活在一个边远的山区,没有机会接触到现代的所有所谓的新科技。几十号人生活在一个小村庄,每天需要烦恼的事情是不是就只剩下如何打理好家门前的几亩地。现代社会的人们,之所以多了很多烦恼,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知道了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新事物。整天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去接触新的事物。
同样的,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才是生活,并不仅仅是钱给得多。因为说到钱多,其实也有不少做生意,或者公司高管拿的钱更加得多。更主要的是稳定,这里指的稳定也并不仅仅是说不容易被炒,同时也工作内容上的稳定。各方面都没有烦恼,自自然然就觉得舒适。倘若体制内的工作,每天极具挑战性,面临新的问题。那么我就怀疑是否还有这么多人抢着这个铁饭碗了。
晚年的卢梭离群索居,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给他带来很多烦恼。社会上的各种奴役关系也正是如此产生。叔本华或许也是认同卢梭这一看法,他认为孤独才是人获得平静幸福快乐的方法。不过能忍受孤独,这需要通过锻炼才行。
对于孤独生活或者与人密切交流,这个观点我还不太确定。很多时候,我个人的幸福快乐时光,往往是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所给与的。孤身一人的时候,烦恼的确少了很多,但是我并没有获得我认为的幸福。
小时候梦想的家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旁边有一颗小树。每天傍晚看着日落西斜,享受着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