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正确求助樊登读书非凡精读馆

如何正确求助樊登读书非凡精读馆

作者: 归灵姐姐育儿经 | 来源:发表于2023-05-19 06:27 被阅读0次

    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林特特,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叫《如何正确求助》。

    我们为什么要求助?首先,因为现代的职场分工越来越细,有效的协作互助已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底层能力。有些工作如果你不去寻求帮助,一来可能自己做得累死,二来会很耽误事;其次,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便利了,但还是可能会遇到某些需要求助的情况,比如明明我们可以问个路,更快找到目的地的,结果自己却情愿原地兜圈子,因此错过了接下来更重要的事。所以无论在哪个场景,求助都是我们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很多人真的很难开口求助,或者哪怕鼓起勇气开口求助了,却没有得到帮助,所以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很难开口求助,求助了为什么没有得到帮助,以及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学会求助。

    本书的作者海蒂·格兰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博士,现在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著有多部畅销书,本书是她数十年研究精华的总结。书中有一个理论,与其为难自己,不如及时求助,求助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底层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乐于助人。

    一、寻求帮助的四个积极意义

    我们先来看一看,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开口求助。

    心理学实验发现,哪怕在地铁上你请别人让个座,向陌生人借用一下手机,类似的小事都会让一些人感到难堪,甚至感到难以忍受的不舒服。作者举了个例子,她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宁愿开车经过鳄鱼经常出没的沼泽地,也不愿意向人询问回去的路,哪怕这样意味着更耗费精力、时间,还会有很大的风险。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爸的一段经历,我爸就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有一次我跟着我的父母去参加了一场婚礼,全程我都看到我爸的脸色非常难堪,像是在熬着什么,忍着什么,我就问了一下我爸:“你怎么了?是想拉肚子吗?还是有别的地方不舒服?”我爸说:“你看,我坐的这把椅子有四个脚,但是其中有一个脚已经坏了。”婚礼已经过半,我爸坐的是一把坏了的、摇摇晃晃的、随时会散架的椅子,我觉得这个事,告诉服务员一声不就行了,但是我爸当时给我的理由是:“现在有这么多人要招呼,我们去找服务员解决这样一个小事,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太麻烦了?”

    我爸和作者的父亲都是这样的人,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也一样,非常难张嘴求助,究其原因,就是怕显得自己很多事,而且也怕被拒绝。

    作者引用了一个让座的实验,有一位叫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者,他想知道如果没有人给你让座,你主动在地铁上向其他乘客寻求让座会发生什么事,于是他组织他的研究生做主动求助让座的实验。结果大出人意料,首先,68%的人是愿意让座的;其次,很多学生说,这次求助是一生中最糟糕、最痛苦的经历,有的人在张嘴前突然感到恶心,有的人还没有说“请让个座给我”就已经脸色苍白了,使得不求助也有人愿意给他让座了。米尔格拉姆自己也加入了这项实验,他和他的学生们一样感到崩溃,求助前充满了羞耻感。

    好,我们说张嘴特别难,感到很痛苦,这种痛苦是一种比喻,还是真实存在呢?作者引用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神经学家纳奥米·艾森伯格的研究,研究显示,当人们经历社会痛和生理痛时,都会涉及到大脑的同一个部位,叫作背侧前扣带皮层(又译为背前扣带皮层,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缩写为DACC),在遭到不公或者其他引起负面情绪的行为的时候,背侧前扣带皮层就会被激活。我们经常说失恋的时候,胸口像裂开一个大洞,听到坏消息的时候,像五雷轰顶、头痛,其实不是夸张,就是你大脑的背侧前扣带皮层被激活了,因此一部分人因为求助而引起的不适,不是矫情,不是幻觉,是真实存在的负面感受。

    那求助为什么会不适、痛苦呢?书中解释,因为求助说明我不如对方,我要被对方控制,我能力不行,我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颠倒,我没有权威性了……这些感受让人觉得太可怕了,由此引起了痛苦。

    既然开口很难,为什么还要去求助呢?

    第一,因为求助能解决问题。正当的求助是要解决那些你靠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求助行为能帮你少走很多冤枉路,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精力、物力。

    第二,求助能避免更可怕的事发生。比如说作者的父亲,他不愿意问路,但是他可能经过一片鳄鱼随时会出没的沼泽地,这太可怕了;再比如说,我爸不愿意向服务员求助换一把椅子,如果我不及时发现,可能的后果是他一不小心摔在地上,要知道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摔在地上,是会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的。

    第三,适当的求助还能拉近关系。书中有两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们不情愿求助意味着我们经常得不到所需的支持和资源,为了更擅长求助,我们需要掌握强化技巧——促进人们与我们合作的这种微妙的诱因。一旦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找到一群援军(帮助我们的人)的热心相助。”这两句话也是本书封面上写着的“如何合理获取资源和人脉”的意义所在。

    第四,其实大部分人愿意提供帮助,求助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我们认为,大部分人会拒绝我们的求助。但事实上,求助者通常会低估得到帮助的概率,书中就有这样的调查,研究中,受试者总共向超过14000名陌生人寻求各种各样的帮助,研究者发现,人们实际愿意帮助的概率平均被低估了大概48%,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让座实验,你以为大部分人不会让座,其实愿意提供帮助的人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作者梳理了在过往人生当中,她遇到的各种帮助:有一次,作者的钱包掉在了曼哈顿的一条人行道上,一个陌生人给她邮寄了回来,里面的钱分文不少;又一次,她驱车驶离了路面,开到了一条冰雪覆盖的沟渠里面,此地几千米内都无法收到手机信号,这时一群素未谋面的人把车停在路边,帮作者一起把她的车给推了出来。所以作者说:“我惊喜地发现,身边如此多的人都心存善意。”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也想起了我一个朋友,他是一位记者。当年他在青岛出差丢了包,包里有他的证件、现金、手机、车票。我这位前同事精准地记住了自己的车次、卧铺车厢的号,身无分文从青岛坐火车回到了北京。再凭着兜里的三块钱零钱,上了公交车——公交车票需要四块钱,一位朝阳大妈帮他补交了一块。等我这位前同事到家,洗完澡睡了一觉,下午去单位上班,领导问他说:“你是不是丢了包?你坐的出租车的司机,将包送到了交通广播电台,主持人念出了你的身份证号,你的采访对象及时帮你领取了包,你的手机当中我排在第一位,他们联系了我。现在你的包,已经在青岛来北京的路上了。”我们都说这个朋友是福将。

    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又想起了这位朋友的经历,和作者在书中梳理的被帮助的记忆一一印证,我的感受和作者也是一样的——人间自有真情在,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好人撑起来的,要相信,你不求助都会有好心人主动帮忙,那你求助了呢?得到帮助的几率会更高。

    二、四个步骤让你更容易得到帮助

    好,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问题,看看作者根据自身及他人的经历进行的总结,有哪些法子容易让人帮助你。

    第一,面对面法。研究发现,面对面的求助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因为面对面的拒绝,也很难让人启齿,所以直接的求助,相对于间接的、通过中间人的,或者发封邮件的这种,成功概率会更高一些。

    第二,以退为进法。所有的写作者都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第一本书特别难出。我们在出第一本书的时候,要去请人写推荐。作者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难题,她请人帮她写推荐文章,但是她被拒绝了。作者后来又出了一本书,她的编辑就希望作者再去问曾经拒绝过她的这位大咖,作者觉得非常为难,她硬着头皮去找了曾经拒绝过她的人,没想到第二次别人竟然同意了。

    作者意识到,拒绝过你一次的人未必第二次还会拒绝你。原理非常简单,提出一个别人一定会拒绝你的、比较困难或者离谱的要求,进而提出一个你实际想要的、较为合理的要求,这样你的要求会更有可能被别人接受。要知道拒绝一个人也不好受,拒绝一个人会让人产生不适和内疚感,向拒绝过你的人再次求助,你不仅很有可能获得帮助,同时你也是给了别人一次让他能好受一些的机会。

    第三,登门槛法。拒绝过你一次的人,未必第二次还会拒绝你,但是帮助过你一次的人,第二次还可能会帮你,这是因为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这是一个奇怪但又很强大的心理现象,人类通常展现出一种对一致性的依赖,简单来说,就是我之前信过你一次了,如果下一次我不信你,就等于承认我上次认知的失败,所以帮助过你的人为了避免产生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就会继续帮你。

    举个例子,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他在当州议会秘书时,遇到过一位不太友好的新议员。怎么改善这种不太友好呢?富兰克林采取的方式是找这位新议员借一本书,并且在一周后还书的时候,还专门在书里夹了一张表示感激的纸条,来拉近距离。后来富兰克林跟这位议员在议会见面,议员主动和富兰克林说话,并在之后的交往当中都愿意帮富兰克林的忙。这就是曾经帮过你的人为了认知不失调,比受过你恩惠的人还愿意帮你,哪怕第一次帮的只是一个小忙。

    那么你会好奇了,为什么别人要帮我,人和人之间真的只有利益吗?不是的,书中告诉我们帮忙本身就会给帮助者带来好处,有哪些好处呢?

    帮助其他人最稳当的好处之一,就在于它能振奋提供帮助的这个人的精神,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亲社会行为带来的温情效应。

    亲社会行为是指,自觉自愿给他人带来利益的行为,哪怕这个行为对自己并没有明显好处。

    比如说你在电梯里,给马上要进来的人按开门的那个键,或者你提醒一个陌生人他的手套掉了,你都会有这种温情效应的体验。

    书中提到了一个玩游戏就能捐款的案例。研究者让学生们玩了一个游戏,主要是从四个选项当中选择一个词的正确意思。其中一半的人被告知,每回答对一道题,研究者们就会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捐十粒米。听起来这个捐赠真的少得可怜,但是被告知可以捐赠的那部分学生在积极的心态、活力以及幸福感上,都有了更明显地提升。也就是说,帮助人能提高你对自己的满意度,你给予得越多,你的生活就越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们今天有很多应用程序也是,比如说你的微信步数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就会去捐款,为什么大家那么踊跃?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事我平时做也是做,但是我今天做了,不但我能获得我想要的东西,而且我还做了一件善事,会有双重的效果,会带来愉悦。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解释不同年龄的人对幸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我能得到幸福,我很满足,说明我是个成功的人;但是当你年长的时候会发现我能给别人幸福,说明我很成功,我很满足,我更幸福。从这一点我们就会更理解别人为什么会帮我们,同时也会更想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帮助还会让我们更喜欢自己。

    “好人”这个人设很重要,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个好人,不断强化我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应该能得到更美好的生活。

    我也想起了一部电影叫《独行月球》,沈腾扮演的男主人公独孤月成为月球上唯一的人类,陪伴他的只有一只留在实验基地的金刚鼠,是一只袋鼠。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沈腾扮演的这位男主人公独孤月竟然冒着风险,去把金刚鼠救了回来,很多人都很赞叹他非常高尚,也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为什么独孤月一定要救金刚鼠,除了陪伴,除了有感情,还有就是他必须用这种行为来告诉自己,我是个好人,我负责任,这些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采取行动,证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会松一口气,我确实是这样的人,我充满能量,我喜欢我自己。

    现在你可能有些疑惑,那为什么我在过往的经历当中,有应该获得帮助的时候,也遇到过乐于助人的人,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鼓起勇气求助,却没有得到帮助呢?

    如果你没有获得帮助,可能你只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求助方式,没有为事找对人,或者找对了人,你说话的方式不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事就根本不能找人帮忙,谁都帮不了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求助只要方法对都会得到回应,我们确实有得不到帮助的时候,但正确的求助能帮你提高获得帮助的概率。

    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正确的求助是什么样的,作者总结了四个步骤,同时她也说明了什么情况会阻碍我们获得帮助。

    第一个步骤,帮助者需要了解你可能需要帮助。

    这里存在的障碍是什么呢?人们不会在意身边发生的一切。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会忙于自身的事物,不会关注周围的每一个细节,有的时候即便看到了,也会选择性地忽视,因为人们都不希望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我是多管闲事的人,所以你得让他们相信,你真的需要帮忙。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看不见的大猩猩,在实验当中,心理学家让参加实验的人看一个视频,视频里的人来回传球,受试者们需要数他们传球的次数。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全身穿着大猩猩服装的人从做实验的场所中穿过,但没有接触这个球。在视频的最后,研究人员问受试者,是否注意到了什么异常,50%的人都说没有异常,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这只猩猩,因为他们太过于专注计算传球的次数了。

    所以当你遇到了需要帮助的情况,但没有获得帮助,有可能是你周围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大概率并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况。

    第二个步骤,你确实给出了信号,但是信号的求助属性并不明确,要发出更明确的信号,比如直接提出呼救。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路边崴了脚,他大喊:“我怎么这么倒霉!”为什么别人没有帮他?其实这里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他给出的信号不明确,没有传递出明确的求助信号。他不如说:“我需要帮助,谁来扶我一下?”或者“谁能帮我打个电话给120?”

    第三个步骤,我的信号非常明确地给出了,但是谁来帮你不明确,也就是帮助人的责任不明确。

    举个例子,有一位老太太在一条偏僻的路上崴了脚坐在地上,你恰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上只有你们两个人,遇到这位老太太需要帮助,你更有可能帮助她。但是如果你在某个城市的大街上碰到这位老太太,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都是人,甚至还有交警,你就会犹豫不决,因为你潜意识会感觉周围这么多人,为什么我去帮她?也许我不帮她,别人也会帮,也许别人的帮忙对她更好。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能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们就越不清楚谁应该去帮忙。你没有得到帮助的原因,也许是该帮你的人不知道应该由他来帮你。

    所以并不是求助的数量越多,越容易得到帮助,因为求助越多的人,大家越不清楚谁该帮忙,谁该为帮忙负责。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建议你单独直接找到求助方,即使你不能面对面,也要一对一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告诉对方,为什么我需要你,只有你能帮我。

    第四个步骤,你给出了信号,明确了责任方,但是你提出的求助,可能超出了别人的能力、职责范围。对对方来说,他向你提供帮助太难了。

    如何获得帮助呢?

    第一,清楚详细地告诉对方你的需求,以及这需要花费对方多少精力和时间。

    第二,让自己的请求相对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比如说我这个电子表格不会做,我们可以请同事、老师教我们怎么做,而不是说我不会做,你干脆把我的工作都做了,把锅完全甩给别人了。

    第三,愿意接受别人给你的帮助,哪怕这个帮助和你的预期不一样,更进一步,你可以在提出需求的时候,表明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

    比如说,我想请我的一个朋友帮忙搬家。搬家很难,别人要帮我收拾东西,帮我打包,帮我扛东西,这就超出了别人的能力范围了。但是对方也很热情地说:“我没有时间,也不太会收拾东西,也没那么大力气,但是我用过一个很好的搬家公司,我把这个搬家公司推荐给你。”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接受人家提出的合理范围内的帮助。

    我做过十几年的编辑记者,身边很多人有出书计划的人会来找我,说你帮我看看这个稿子,能不能找哪个出版社给我出了,或者问我在哪里出,让我引荐,我也很难。可是如果有出版社已经给你开出条件了,你让我用专业经验帮你判断条件适不适合,准不准确,是坑了你,还是对你有利,这件事就变得很容易了。

    以上是作者提供的四个步骤,我说说我的心得。

    我觉得让别人帮忙,最好只是举手之劳、顺水推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请求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句话梗概,让别人一听就清晰明了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还有,为了求助容易得到满足,我们最好能准备好几个选项,这件事你能从ABCD四个选项当中选择一种方式来帮我。

    再有,如果一件事情非常复杂,工作量也很庞大,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找对应的人帮忙,因为如果我们把一个工作量特别大的事情推给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占用他太多的时间精力,他会觉得太可怕了,我帮不了;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的领域,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盲区,不见得一件事人人都能完全帮你。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现在要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举家搬迁,我可能要换房子,给孩子转学,有各种培训班要重新报,这一件事我完全托付给在另一个城市的某个朋友,别人会觉得是你换城市还是我换城市?很难。

    但是我把找房子的事问一个有对应经验的人,我把孩子转学的事问一个有对应经验的人,报各种培训班的事我也拆开成一个单独的环节,问一个对应的人,甚至于社保也好,还有其他的程序上的东西,我也问一个特别熟悉政策的人。每一个环节找到对应的人帮忙,对应的这个环节的人,对他来说都是举手之劳顺水推舟,你成事的几率就非常大了。

    最后,请记住,你的需求不是你的帮助者唯一要考虑的事情,也就是说,你觉得自己这么抹不开面子,这么难张嘴,都开口求助了——但这不是别人要帮你的理由。

    三、七个表达误区让你无法得到帮助

    再有别人为什么会不帮你,该帮也不帮,可能因为你的请求很怪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请求变得怪异。有哪些表达方式会让请求变得很奇怪呢?

    第一,过分强调同理心、感同身受。

    书中就举了一个例子,作者自己很喜欢小动物,在电视上看到了为受虐动物捐款的一个广告,本来如果只是一两个镜头,点到为止的文案,说我们开始捐款帮助这些小动物,作者会掏钱。但是这个视频实在是太长了,受虐动物的惨状实在是太惨烈了,以至于引起了作者和家人的反感——这已经引起我的不适了,太让我感同身受了,捐款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我们要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不要引起别人不适。人们会本能抗拒让自己生理反感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你有理,你吐槽抱怨太多,别人会远离你的原因。人们有时候不是不帮你,而是你给他带来了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让他自动屏蔽你的消息,顺带无意识自动屏蔽了你的求助信号。

    第二,不停地道歉。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一个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他不停地向你道歉:“XXX,非常抱歉向你提出这个请求,但是这次任务,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我不得不麻烦你,这真的太糟糕了,我真的应该自己去做这个的,我真的不想去麻烦你……”以上这些话,他可能求助是真诚的,但是你也会压力很大,因为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收到这样的请求,虽然帮助者也会帮忙,可是心理上会希望这件事情赶紧结束,他们好逃离这种情感绑架,他们提供的帮助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也许这次帮了,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使用免责声明。

    明明你去求助,但是特别趾高气扬——“一般情况下,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是不会来麻烦你的……”“你看着办,我话就说到这儿了,你愿帮就帮……”“有件事你听一下,别勉强……”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刺耳。我通常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想,你都来找我帮忙了,还做出一副爱帮不帮的样子,谁会帮你呢?谁想帮你呢?只有积极轻松的帮助,才会让人乐于助人。

    第四,强调帮助者会喜欢帮助你。

    即便大家乐于助人,也不要试图明确去说服其他人,让他们相信帮助你是值得的。帮助是让人感到快乐,但你能不能让他们自己体验,不要由你来告诉他们,因为你说得太多,由你来告诉他的感受,就变得很像在操控对方的感受,被操控了还能有什么快乐呢?

    第五,轻描淡写你的需求。

    我曾经也遇到过一位学外语的朋友,他说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求助,可能是别人写的一封信,可能是一份合同,有一次他收到的别人的求助,是长达三十多页的专业英语的合同,他就懵了,和我说:“对方说我外语好,让我帮忙看一眼,但是对我来说,可能要加一晚上班,一晚上还不够。” 这实际上是给对方造成很大的负担。

    轻描淡写自己的需求会得不到帮助,如果别人欠你人情呢?

    第六,提醒别人欠你一个人情。

    向别人求助的时候说:“你还记得X年X月,我是怎么帮你的吗?”是的,别人会还你,但是会感觉很不痛快,也没有下次了。

    第七,过分强调帮助对自己有多有用。

    人都是天生关注自己的,你向别人求助,你要关注对方,你过分强调这件事对我有多重要,对方会觉得对你是挺重要的,可是和我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骨科大夫,前段时间,我因为颈椎和腰椎不舒服,在一个按摩馆里做了一项治疗,当时效果是很突出的,但是这个按摩馆跟我说,我的脊柱有些侧弯,可以做一个疗程,大概疗程下来两万多块钱。我当时就觉得有点问题,于是我打电话问了这个骨科大夫朋友,大概说我遇到了什么问题,骨科大夫通过他的经验告诉我说:“首先,我不认为你有脊柱侧弯;其次,你要是脊柱侧弯,你要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拍一张片子,而不是让别人给你胡乱按;第三,你即便治疗,也不用花这么多钱,应该去专业的医院。”

    为什么这次求助我迅速得到了一个正面反馈,因为我并没有麻烦我这位大夫朋友多长时间,我只需要他提供一种经验和判断。我给他的反馈也并不是告诉他,你帮我省了两万多块钱,他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我为他提供的关注和帮助的肯定,我应该告诉他:“你真是我认识的人中,骨科最专业的人了!”

    这里还涉及到一点,你应该怎么赞美人。不管是在你最初提出请求中,还是在你随后表达感谢的时候,你想要别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帮你,并且让这场帮助是值得的,那么你谈论的就应该全是关于帮助你的人,想想你对他的认知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是什么,赞美以及帮助你的这件事,都要和他的自我认同相关。

    举个例子,我小的时候,我妈有一个同事,她总是穿得很漂亮,有很多衣服她可能只穿了一两次就不穿了,所以她经常会淘汰一些旧衣服给我。当然这些旧衣服的质量非常好,根本看不出新旧。我妈会要求我每一次跟这个阿姨见面的时候,穿一件她送我的旧衣服,如果我每次告诉她说:“你看,我如果没有你,我简直没有漂亮衣服穿。”其实这个赞美是不到位的,好的赞美是什么呀?应该说:“阿姨,我特别喜欢你送我的衣服,我觉得你的审美很在线。”因为对于对方来说,旧衣服可以送给这个人,也可以送给那个人,但是我的审美只有你懂。

    就像我们刚才说了搬家的例子,让人帮你搬家很难,但找人要个搬家公司的电话很容易,你这时候该怎么正确地赞美呢?你应该说:“你真是一个生活家。”好的赞美,应该是把对方当专家,一句话让对方觉得我帮你是对的,我帮你,你是识货的。

    总结一下,寻求帮助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关乎到你说什么做什么,还关乎到你不说什么和不做什么,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才能皆大欢喜。

    四、如何打造一个乐于助人的环境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个乐于助人的环境,让寻求帮助变得更容易,该怎么做?

    第一,形成群体意识。就是让帮助我们的人,相信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的。我们多用“一起”这样的说法,多提到我们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可能是真实的敌人,也可能是一个假想敌。

    我们有一种说法,成年人找工作往往都不需要去招聘会,都是内推,你会发现这种内推在离职群、校友群里更容易得到机会。为什么?当这些群有明显的属性和标签的时候,你是群体当中的一员,别人自然会变得更想帮助你,因为你是他的自己人。

    第二,形成一种积极的认同感。再强调一遍,“好人”这个人设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重要,所以帮助你的行为,也和帮助者的自我认同相关。在我帮助你时,能够让我对自己感觉良好,尤其是这能够让我看到自身所具有的良好品行,或者我能受人尊敬。

    怎样给帮助者积极反馈,让帮助者觉得他的帮助是有用的呢?作者提供了三步法:

    第一步,首先要说清楚,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一句“在吗?一起喝杯咖啡吗?”对于模糊不清的帮助,作者表示几乎每次她都会拒绝,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也不了解为什么以及到底如何才能帮到你。

    第二步,后续效果的跟进。你不知道求助人的境况,最终在你的帮助下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这让人并不好受。花点时间让人们知道他们的帮助对你的影响,以及事情最终发展的结果,这会让他们更加相信,在帮助你以后,他们会获得成就感。

    简单来说,你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推荐,我给你推荐了,你起码要在面试后告诉我今天的感觉,最后获得了这份工作的时候告诉我:“谢谢你的推荐,我已经在这里上班了。”

    人们想要看到或者了解他们所提供,或者将要提供的帮助带来的影响力,这不是自负,而是心理学家们认为的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当缺乏这种反馈的时候,帮助行为的动机便会急速下降。

    比如你请我给你的孩子补语文课,我补了一个月,但是分数没有任何变化,或者你不告诉我有什么变化,那我再帮下去就没有动力了。

    第三步,如果可能的话,让别人选择如何帮助你,要乐于接受别人提供的其他帮助,即便那不是你最初想要的。

    作者举了一个案例,有一个记者想和作者通一次话,谈一谈关于第一印象的故事,但是作者的时间非常紧,接下来的几天也都被会议占满了。所以她想了想,就给这个记者一个回答,她说:“你看我们能不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完成这个采访?”尽管作者说,这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采访方式,但是或许也能解决记者的问题。这位记者最后引用了作者的邮件采访当中几句非常重要的话,及时完成了报道,作者说:“这就是我虽然不能按照他理想的方式提供帮助,但是我选择了我能接受也能帮到他的方法,我最终为能够帮到他,而不是不得不拒绝他的请求,感到高兴。”与以退为进法类似,别人退一步的时候,你也要能接受。

    没有这些强化因素,当然你也会得到帮助,可是帮助的受益者只有你自己。有了这三种强化,被帮的人、帮人的人都会感到快乐、有收获,你得到的帮助也会越来越多,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积极健康。

    五、如何拥有自己的“贵人圈”,让“求助”和“帮助”流动起来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合情合理地获取人脉和资源”,按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如何遇到自己的贵人,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通过这本书,怎样找到你的贵人。

    当我们想为一件具体的事找到能帮我们、解决这件事的贵人的时候,首先,要画一张贵人画像,就是这件事我能找谁。

    其实,我们要拆解一件事需要帮助的环节,这个环节我能找谁。

    再次,我们为每一个帮助列出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或者备选方案。

    还有形成自己的专家顾问团。什么意思?因为我们生活当中常遇到的问题就那么多种类,比如说法律的问题、健康的问题、政策性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等等,你有没有想过让自己周围有一个律师朋友,有一个政府专门研究政策的朋友,比如说我有一个医生朋友,有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其实大部分关于我生活的问题,我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智囊团、专家顾问团。

    这里你可能会说了,我凭什么有这么多专家顾问呢?对,我有什么专业,我有什么特长,想一想什么是我有别人没有,是我专长,别人也需要的,当你提取了你得专业特长,你可能成为别人专家顾问团的一员的时候,你可能成为别人的贵人,你也会拥有很多很多稳定的贵人、贵人团。

    最后,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学会释放信号——我要求助,我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甚至我会发个朋友圈。

    我们也要学会接收信号,接受什么样的信号?别人愿意帮助我们的信号,不要错过别人想帮助你的信号。还有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要接受这种求助信号,只有我愿意帮助人,乐于助人,我才会不断受到别人的帮助,互为贵人。

    在这本书

    的最后,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求助和界限,我们这本书一直在说如何正确求助,再次重申,求助是有界限的,不是说我们可以甩锅,不想干的事就推给别人。

    我的界限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能用钱解决的不要麻烦人;第二,能用得上别人智力的,不要借用别人的体力帮助;第三,运用好话术,借用我们在《洞察》那本书里提到的一句话:“给交流加一勺糖。”即便你的求助是诚恳的、真切的,即便你求助的那个人跟你关系很好,仍然用好话术,委婉准确地表达。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记住一点,你一定会获得帮助——因为人人都想做好人,求助不是把难题留给别人,给别人添麻烦,而是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带给别人正面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成为一个遇到贵人的人,也能成为别人的贵人,学会相互支撑,勇于相互帮助,才能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正是我希望大家读这本书得到的最重要的价值。

    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这本《如何正确求助》,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有收获有帮助,请点击页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钮,分享给你想分享的朋友,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正确求助樊登读书非凡精读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bg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