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母女日常对话:
M:饭做好了,吃吧。
D:我不是给你说了要晚一个小时吗?
......
对的,D是说了要晚一个小时走,可没说要晚一个小时吃饭啊?
即便就是说了,M做好了,满心欢喜等着D可以好好吃,却等来一句这样的话......
等等,D是觉得自己没有责备,只是陈述,M听来却是另外一番感受。
相爱如何不相杀亲密关系中因为信任和放松,少了许多顾忌,说话便很少经过大脑,经常不自觉就会出现上面对话这样的情况。
常常有人咳嗽了,另一个会说:让你多穿衣服不穿,你看看。
这咳嗽的人听来潜台词就是责备,完全没有关心,而另外一个人却觉得自己之前就有关心却被忽视。
就这样,彼此要么因此互相争吵、伤害,要么暗自神伤、自我伤害。
这样的对话方式,也许不经意,也许是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可这不经意在对方看来就是忽略、就是冷漠,这份别样的爱在对方看来就是责备、就是苛刻。
一旦形成语言风格,便成为亲密关系中杀人不见血的刀,把本来密不可间的关系切割得伤痕累累:
夫妻间势同水火,若是遇到外力,可能顷刻间便分崩离析、毫不留恋;即便是血溶于水的亲子关系也难免不生出嫌隙,以至于久了,亲情的温暖和力量早被遮掩在句句扎心的话语里,支离破碎,不忍直视。
其实站在谁的角度,都没有错。只不过亲人间说话的方式太没有艺术。
如果用心,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语言一般都是“你怎么......”“为什么......”“早告诉你......”等等之类。所谓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往往将理解偏离了说话者的真实方向。
如果换做:先理解对方感受,再表达自己意见,这样的语式会不会好些呢?
比如:我们把之前的两段对话换做:
哦,辛苦了,不过我时间还早,其实可以晚一个小时吃的。
感冒了一定很难受,要多休息多喝水,以后也要注意多穿衣服。
这样,是不是听起来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实意思还是一个意思。
可见,语言既可以做刀片,不小心便把至亲伤害得伤痕累累;也可以做春风,徐徐吹暖你我亲情。
试问,谁不喜后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