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万维钢 精英日课
《成功公式》7:与无常作伴(完结篇)

《成功公式》7:与无常作伴(完结篇)

作者: b4c3eecc1b51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20:50 被阅读41次

    今天咱们把巴拉巴西的《成功公式》这本书讲完。

    我们专栏去年讲过罗伯特·弗兰克的《成功与运气》,强调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弗兰克说的主要是社会: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你应该感恩时代,回报社会。巴拉巴西这本书对个人更有用,但是他也得讲运气。

    第五个成功定律,说的就是怎么让运气为我所用。

    1.爱因斯坦的运气

    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名人。所谓名人,就是他是做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是“因为出名而出名”的人。

    科学家通常不是名人。现在活着的、公认最厉害的物理学家是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 —— 我以前上《量子场论》课,我发现那个教室的书桌上,有人刻下了威滕的名字,大约是把他当做学物理的榜样 —— 那你听说过威腾吗?你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吗?

    如果名望代表成功,爱因斯坦的名望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1919年广义相对论得到证实,爱因斯坦从那个时候就名声大噪 —— 但一开始仅限于科学圈。美国人就对爱因斯坦没有那么热心。他是一个德国人还是一个犹太人,还傲慢地宣称全世界只有12个人能理解相对论,美国人不喜欢这个姿态。

    爱因斯坦声望的引爆点发生在1921年4月13日。这一天,爱因斯坦坐着蒸汽轮船到达纽约,访问美国。

    本来媒体也没当回事儿,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完全是出于尽责,派了科学记者去报道爱因斯坦的到访。两个记者就到码头来接船,结果一看,现场竟然有两万人的欢迎队伍!

    爱因斯坦一行人下了船,有一个专门的车队护送,警车开道,市民夹道欢迎。科学记者没见过这个阵势,心想爱因斯坦怎么这么受欢迎。他们赶紧去给爱因斯坦做了面对面的采访。

    结果爱因斯坦的形象果然不俗,简直出乎意料。他一点都不刻板,衣着也不怎么规整,举止比较随意,还拿了把小提琴,“像孩子一样热爱小提琴”。爱因斯坦上去好像还有点胆小、有点害羞。一聊起来,说话非常机智,直觉多过理性,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物理学家。

    声势夺人在前,平易近人在后,两个记者完全被征服了。他们说爱因斯坦是一个梦想家,是一个艺术家……反正绝不仅仅是个理科男。美国媒体这么一宣扬,民众彻底喜欢上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声望发生了跃迁,从此就成了妇孺皆知的世界名人。

    但是巴拉巴西有一个疑问。到纽约之前,爱因斯坦的声望并没有普及到老百姓那里。为什么居然会有两万个纽约市民,那天连班都不上了,要专程去迎接爱因斯坦呢?

    巴拉巴西考证了一番,发现欢迎人群根本不是去接爱因斯坦的,两个记者搞错了。

    他们是因为犹太教会的组织安排,来迎接锡安主义运动领袖,哈伊姆·魏茨曼(Chaim Weizmann)的 —— 魏茨曼正在推动犹太建国运动,也是后来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爱因斯坦到纽约主要也是为了这个活动,他在车队里有个席位,但是车队不是来接他的,他相当于是魏茨曼的随从。

    人不服命运不行啊。

    不过成功定律可不是说你应该只服命运。你应该追求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2.成功与年龄

    爱因斯坦有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没对科学做出过贡献,那他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贡献了。狄拉克对此很认同,说物理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事实上你考察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大多都是年轻时代就取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

    这简直就是一个诅咒,是所有科学家的噩梦。好在巴拉巴西不信邪,他考察了历史上所有科学家的发表记录,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我们专栏以前有篇文章叫《老王的体能和老张的灵感》,讲解过他这个发现。

    巴拉巴西发现两个统计规律。

    第一,大部分人取得重大突破,的确都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

    第二,但是,对每个科学家来说,一生最重大的发现,却*可以*发生人生中的任何阶段。科学家的创造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减弱。

    那你说这不矛盾吗?不矛盾。随着年龄下降的不是创造力,而是产量。

    巴拉巴西说这就好比买彩票。如果你每年都只买一张彩票,那你这辈子哪一年中大奖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买了很多张彩票,中年以后就买的很少了,那显然你中大奖的几率在年轻时代是最高的。

    这个道理是搞科研有点像买彩票,你无法预测哪个方向能给你带来重大发现。想要增大取得重大发现的可能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一些项目。

    我以前看美国生态学家克雷格·罗勒(Craig Loehle)的《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考》(Becoming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trategic Thinking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这本书也说过这个道理。搞科研,本质上是想法的验证。而想法的好坏对错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成功的战略秘密其实就是做很多很多项目,验证很多很多想法。你做的项目越多,就越有可能有重大发现。

    中年人的真正问题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不愿意干。年轻人有冲劲,中年人懈怠了。你的生产力不行了,你退出了。

    3.r值和Q值

    巴拉巴西提出一个可测量的理论。单个项目的成功,由两个变量决定。

    第一个变量叫 r 值,r 代表想法的好坏。r 值越高,这个想法如果能实现的话,它的影响力就越大。

    第二个变量叫 Q 值,代表你把这个想法实现的能力,也就是你的执行力。

    用 S 代表成功,那么巴拉巴西告诉你一个公式:

    S = Qr.

    这个公式非常简单,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巴拉巴西等人发现了测量 Q 值的方法。他们能评估每一个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之中,Q 值是怎么变化的。

    结果非常惊人。人的 Q 值,并不随着年龄变化。

    这几乎是一个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的素质,从研究生涯开始一直到老,你的创造性和执行力始终是固定的。这个结论令人难以接受,巴拉巴西他们的论文换了八个审稿人都表示不能理解。人说不对啊,现在的我肯定比20年前的我水平高啊?但是别忘了,爱因斯坦和狄拉克说年轻人创造力最强,大家也没反对。

    我们只能说,在统计意义上,绝大多数人的 Q 值,成年以后就不再改变。巴拉巴西还找了一个科研之外的项目 —— 写推特的能力。你刚开推特的时候只有一百个粉丝,如果你一条推写的好,这一百个人里也许会有五个人给你转发。好,数据显示,三、五年之后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许有十万个粉丝,你一条推的直接转发比例将会还是那么大。换句话说,你创作推特的水平没有变化。

    所以成年人的工作能力不容易提高。但这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个好消息,Q 值虽然不提高,但也不会降低。

    也就是说只要你还愿意干,你就还能干得一样好 —— 你就还有机会。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芬恩(John Fenn)到六十多岁了还没做出重大发现。耶鲁看他 Q 值不高,希望他赶紧退休,把他的实验室和办公室都给收回了。但是芬恩不服老,换个地方继续干,终于在67岁这年取得突破,提出对生物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然后一路高歌猛进一举获得2002诺贝尔化学奖。

    所以成功不怕晚。芬恩只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消息传来之后香槟酒被家人藏起来了:“唯一的问题是,我已经85岁了,不能随心所欲地喝那么多酒了。”

    | 由此得到

    r,是不可捉摸的。Q,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产量,你自己可以控制。这就是成功第五定律 ——

    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

    现在很多人爱说“拥抱不确定性” —— 请注意,说我不怕 r 值的不确定性,对各种想法持开放态度,这可不叫“拥抱”不确定性。你得主动出击,毫不懈怠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下去,没有新 r 值就难受,这才叫拥抱。

    这本书到这儿就讲完了,最后我有个感慨。我注意到外国的很多畅销书作家,像J.K.罗琳和史蒂芬·金,都是功成名就之后还在一直写。他们尝试不同的写法,不放过任何一次让读者刮目相看的机会,拒绝把排行榜让给年轻人。

    而对比一下,咱们中国这些作家,包括各种艺术家,都是成名就不干了。金庸只写了十五部小说,二月河只有三部。他们也说过自己有新的写作想法,但是都没写成。

    那些年年春晚的常客,中国的老艺术家,都是“老艺术”的家。

    为啥不写了呢?我感觉,咱们中国人对“成功”始终有一点负面印象。我们中国文化总是觉得争名夺利是不好的,应该“功成、名遂、身退” —— 我认为这个潜意识,是中年懈怠的重要原因。

    中国老百姓可能会说,你该得到的都得到了,现在还图啥呢?但J.K.罗琳完全可以反问,我是一个作家,不写我干啥呢?

    成功是社会对你工作的认可,名利只是副产品。可是因为这个副产品,我们中国人对成功的情绪有点复杂。继续执掌最先进的公司,再来一场商业革命,继续改变中国,怎么就不高尚了,去当个乡村教师怎么就高尚了呢?

    快到新年了,罗胖承诺跨年演讲要讲二十年,我对此表示赞赏。希望咱们读者都像罗胖一样,到什么时候都不懈怠,做时间的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功公式》7:与无常作伴(完结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gd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