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想与不想,应该与不能/不应该的四象限中,从当前走到过去,再走向未来。我始终在“应该+想”的区域里游走。短徘徊、少纠结、敢想、肯为,一直在做想做并该做的事,剩下的似乎只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看起来不错!也基本是我的真实状态。
不过,那一刻我内心泛起了波澜。就像一个“玩笑”,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这些真的是自己想做的吗?是的,但也没那么笃定。因为,“想”在我看来有点奢侈,所以,关于“想”,其实我想的并不多。
我曾经自诩,有种特别能力,那就是能把应该做的事情变成喜欢(想)做的事情。正是因为我把应该和想统一成了一个维度,因此,我的生活坚定而充实,一路走来,直视艳阳,披荆斩棘。但在那一刻,我发现,应该和想本来就是两个维度,而我刻意忽视了“想”。刻意的简单,往往隐藏着复杂。
我认真的想,“想”是什么?
“想”是本能的欲望,是诚实的自己,是自由的渴望,是快乐的源泉。
我忽略了“想”,其实是放低了一种选择,一种弥足珍贵的选择,一种心驰所想、无畏过往的勇气!选择有时等同于勇气。
缺少了“想”这种选择,就会有意无愿的无力感,因为缺乏原动力。就会有坚强易折的脆弱感,因为缺乏韧性。就会有进退两难的犹豫,因为缺乏希望。就会有举步维艰的孤独,因为缺乏乐趣。总之,多了些勉强,少了些强韧。这也影响着我的投入和坚持。
创业四年,三次失败,如今能无怨无悔、全力以赴,感谢PCP教练技术的学习!放眼三年后,我希望能跳出边界,追求所想,即便有所不及,也无惧成败!
过去-现在-未来我自问,为什么会放低所“想”呢?
压抑:别人的希望,承担的责任,对人的报答……
恐惧:担心未来,输不起,怕失去,怕得不到……
否认:不承认不足,不正视欲望,不接纳自己……
逞强:受压是我的舒适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残疾使我成为强者……
……
我写过小说,玩过音乐,搞过收藏。虽都有些心得,但我从没想过把这些所爱与职业结合。因为它们让我觉得,虽是所想但并非应该。于是,我宁愿放弃它们,让它们成为生活中的点缀。现在想想颇有几分遗憾!
未来怎么办?应该(包括想)做什么?这不仅是我的问题,也是在教练实践中,几个客户的相近主题。我说说自己的心得。
心驰所想,非你莫属首先,这个世界充满机会和乐趣,要通过认知和想象把边界打开,寻找可能,最外面的框其实是没有边界的。
其次,用勇气和判断来寻找敢做、该做的范围。恐惧和局限越小,可选的范围就越大,但一定要确定底线。
最后,用3个标准在这个范围里锁定“心驰所想,非你莫属”区域。
标准1:不做难受或者不做好也难受,这就是想;
标准2:具有意义,苦点也值得,这就是应该;
标准3:能够做好,甚至比别人做的好。这就是和自己相比或者和别人相比的擅长。
想+应该+擅长=非你莫属。
于是,我找到了,做教练就是我的“心驰所想,非你莫属”。
这一次,我绝不放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