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而对于扶贫人来说,追逐的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梦,这个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乃至中国梦交织在一起,谱写的是一首首干群和谐、携手共进的动听乐曲。
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心里装的便是千家万户,这两年关于流传的“我只愿做你的贫困户”的段子并不夸张,反而透露着扶贫人的辛酸。因为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刻,全区三分之二的干部职工下沉的村组一线,或是驻村队员、或是先锋队员、或是突击队员,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并没有闲着,除了处理单位的日常业务,他们还有自己挂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要组成亲情小分队,走村入户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而这造就的,是别样的“留守儿童”。
这是我一名驻村队员讲的,他的儿子和几个同学,放学后要去补习班,几个孩子要凑钱打车去,原因当然很简单,父母都是公职人员,因为脱贫攻坚被派到村组,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他们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他们戏称自己为“留守儿童”,听着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在他们独自去上学、吃饭、补习、做作业甚至睡觉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是为农村厌学、逃学的孩子做着思想工作,一遍一遍,不厌其烦……
心向小康 逐梦前行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便没有的年龄的界限,身体的强弱,每个人都在忘我工作。刚毕业入职的大学生,办公室里人还没有认全,便一纸调令,开始了最基层的工作体验;年逾六十的老倌,肩负着组织的重托,也来到扶贫一线,有些是已经早已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因为脱贫攻坚的号角,因为党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也为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们义务反顾,甘愿做一名普通的队员。如我们的老李、老高、老杨三位老书记,至今犹记杨书记的一句话:当什么官无所谓,我喜欢和群众打交道,想要为老百姓、为脱贫攻坚做点事情。如我们的熊老师等一大批老同志,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主动请缨,每天在入户宣传,开展工作。
心向小康 逐梦前行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便没有了白天黑夜、周末和假期。2018年10月至今,脱贫攻坚进入到关键时期,无数干部职工深入一线,走村入户。“冲刺60天”“三讲三评三诚信”“诚信超市”“村干净户整洁”,脱贫攻坚政策一口清,晨起朗诵和出操,晚上整理档案数据和材料,累了就是打个盹,醒来继续工作,有时甚至忙到半夜。微信群里最热闹的,就是今天哪个村又入户了,又开展怎样的活动了。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标,积极联系用工企业,送岗上门,苦口婆心;为了督促百姓入住安全稳固住房,不厌其烦;对于那些确实贫困无力购买家具等生活用品的家庭,主动协调,争取挂包单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对于那些因病而医疗负担过重的,嘘寒问暖,申请救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心向小康 逐梦前行在“输血”中逐步去转在“输血”中逐步去转变群众观念,让群众自立、自强、自信,在“造血”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共谋发展的党心民心,需要无数扶贫干部共同的努力,在走村入户、发展生产中“有想法、有办法”,当然更需要村中全体党员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下坚实的基础。
理想总是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无论水电路及各项政策措施怎样到家到户,无论扶贫干部怎样苦口婆心,总有一部分群众不满意,还明确表示不是对党的政策,而是认为不够公平,在乎的是自己拿的补助款比另一家少了许多,和别人家比,自己家没有享受任何的政策,即使我们最近开展的诚信评比活动,也会找来说,为什么比别人少一两分。处事明理,遇福利政策而挣,人心存私,倒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否认扶贫人工作的一种手段,以不满意为借口,妄取非合理收益,实属让人寒心。
试想,哪个扶贫人没有自己的家庭亲人,有些嗷嗷待哺,有些正处中考高关键阶段,有些卧病在床,有些需要日常照顾,可脱贫攻坚的号角一经吹响,便义无反顾。近郊还可择日回程,但山上的村落让我们的同志只能忍痛前行,娃娃一周、两周见不到自己的父母,生病的老人也不能照顾,他们没有抱怨吗?也有,可是肩负的使命,入党的誓言,群众的期盼,激励着他们负重前行。哪个队员生病住院了,哪个队员不小心摔了,哪个队员因为山高路陡出车祸了,坏消息总是不断,揪着的是扶贫干部的心。但我们更想听到的是,哪个地方又脱贫了,哪个带头人有发展产业带头群众致富了,哪家的新房盖起来已经入住了,哪家的孩子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了,等等……
心向小康 逐梦前行扶贫人,是一个群体共扶贫人,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他们功不可没。这些人的精神值得去提炼、去总结、去推广、去学习。正是他们,与祖国成千上万条战线的同志们一起,为脱贫奔跑,为幸福启航。
心向小康,逐梦前行。
心向小康 逐梦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