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东临邵伯湖,区域内河流众多,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家乡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水东流,最终皆汇聚到邵伯湖。登临邵伯湖的河堤,举目东望,湖面开阔,一望无际。湖内盛产鱼虾、菱角、芡实、野鸭等。
因河多而鱼多,一年四季皆产鱼,当地人也喜欢以鱼作为食物,烹饪的方式也比较多,捕鱼的方式也相当多。
当然,在邵伯湖畔,围堤下就有捕鱼的专业户,他们世代是以捕鱼为生的专业户,一年四季皆捕鱼。他们捕鱼的本领也最强,捕鱼方式也最多。最常见的是用围网(沪),将网在水中圈好一片水面,用竹竿固定好网,围网留有一个或数个开口(体现渔民的经验),鱼虾蟹只能由此进,而无法出。这样,每天早上来收鱼虾即可。常见的捕鱼方式有:直接下丝网、拉网、放地龙、鱼钩(蚯蚓或小毛鱼)、鱼钗等。
当地的农民捕鱼方式就简单多了。春夏季节,突遭暴雨,此时正是鱼儿交配或产籽的时期。鱼儿喜欢到线水草处嬉戏,表现得特活跃。这时侯,就有农民相约用竹″罩″去捕鱼,罩是竹子做的,围成了一个圆锥的侧面,底面和上面皆空,底面口大、上面口小,且上面口用一根或两根竹子支撑固定着。
罩鱼的方法很简单,看准了水草下鱼打花的地方,迅速将罩对准用力摁下去,再用双手在罩内水面摸鱼。这种捕鱼方式,一般抓住的大鱼居多,这要完全要依靠人的经验和速度。我曾见过,有人运气好,曾在一夜间,捕到十多条大鱼,足有百十多斤,让人羡慕不已!
那时,我所能见到的农民最历害的捕鱼方式,莫过于用水泥船固定铁钩的方式,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捕鱼方式。首先应制作好竹爬,在竹爬上固定好一根竹竿,每根竹竿上固定好一排同一方向的大铁钩,大铁钩是如同钓鱼的鱼钩状,这样每根行爬上都有了若干张铁钩。
寒冬腊月到了,正是农闲时,湖面尚未完全结冰,这种特别的捕鱼方式粉墨登场了。首先,将平常用来装氨水的水泥船通过一道闸,开到邵伯湖的用河面上。将船停在河岸边,农民们纷纷动手,将带铁钩的竹爬固定在水泥船两侧的船舷上。有经验的农民就知道,行爬上的铁钩应固定到水有多深的地方,否则,也难以钩到鱼儿。
大家将竹爬在船上全部固定好以后,启动水泥船动力用的拖拉机,一个张牙舞爪的"水泥船″开始在水面上漂动起来,捕鱼也就正式开始了。当然,这个捕鱼得有一定的经验。水浅处是不能去的,没有什么鱼,也容易导致船搁浅;水太深也不行,不容易钩到鱼;水是不深不浅也正好,就这么让船在水上漂来漂去的,大鱼也能钩上来。
当时钩鱼的情景,我从未见过,只是听人说过。不过,这水泥船上的行爬钩鱼的成果,我倒是见过不少。一两天后,钩鱼的船就满载而归,人们将收获的战利品一起堆放在公房(农村生产队集体所有)门口,远远望见,像一个山丘似的。鱼堆内最常见的是草鱼、鲤鱼和鲢鱼等。
一时间,男女老少都提着个大竹篮,兴高采烈的来到这里,我们小孩们也乐开了花,欢天喜地的来凑热闹。所有鱼过秤后,由生产队专人组织进分配,一般是按人头进行分配的。很快,鱼儿分完则人群散尽,场上留下了一大滩腥味,经久不散。
人们纷纷回家将鱼一条条收拾好,一般将鱼身腌制起来,而鱼杂和小点的鱼则当天便做成餐桌上的佳肴。不久,各家各户的烟窗上饮烟枭枭,满屋子的鱼香四溢,人们开始享用这湖中的美味。而当晚煮的粥,人们不知不觉多加了几把米方够吃。
这种特别的捕鱼方式早己绝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孩子们常看见摆放在公房的花爬,此时,己被农民们束之高阁了,己然成为儿童们竞相嬉戏的危险玩具。这是为什么呢?八十年代前,湖区的生态环境好,湖中鱼类丰富,大鱼也很多,捕鱼也容易。否则,这种粗犼的捕鱼方式怎能捕到鱼呢?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渔民己全都安置在岸上居住,捕捞证己被国家回收,主湖区己全面禁捕禁钓,其保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虽至今天,实施保护时间并不长,但己显现出生态逐步变好的趋势。我坚信,恢复、重建良好生态指日可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