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介绍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三首》。在大唐浩瀚的诗海中,这三首诗歌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种光芒叫悲悯。(屏显)所谓悲悯,就是对人间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对苦难中的人给予关爱,与苦难中的人们共情。这三首诗歌对“悲悯”有着形象具体的注解,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三首诗歌来学习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
师:学习诗歌有很多种方法,像这三首表现内心挣扎灵魂求索的诗歌,比较适合用矛盾分析法来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习练这种方法解读诗歌。这节课的活动有三个(屏显):
活动一:朗读矛盾句
活动二:品析矛盾段
活动三:思辨矛盾篇
图片
二、朗读矛盾句,读懂《卖炭翁》
师:好,下面进行第一个活动,咱们先来学习《卖炭翁》。这首诗歌中,有一个句子因为前后矛盾而成为了千古名句。请大家先听名家朗读,找一找是哪个句子。
(屏显诗歌,标注了重点字音。播放方明朗读音频)
师:你发现了吗?
生1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是不是这一句呢?
生齐:是
师:怎么用你的朗读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呢?大家琢磨琢磨,在重音、节奏拖音等等这些方面做一点小小的设计,把这个矛盾对比读出来。请你再来试试,突破一下自己。(生读,比上一次读得有进步)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语调低沉,表情也非常到位。请你来读读看。
生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节奏处理得很好。想一想哪些字可以重读?再来试一试。
生2再读。
师:不错不错,有进步。
生3生4生5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教教大家怎么把这个句子的矛盾对比读出来。来,你示范读,大家跟读。
生5教大家读。
师:同学们,诗缘情,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的。通过朗读这个矛盾句,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悲悯情怀呢?
生6:比较悲惨。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但是却想着天气更加寒冷。说明他很悲惨。
师:你读出来了卖炭翁的处境悲惨。诗人看到这样悲惨的情景,他有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7:诗人感到非常的同情,有一种怜悯。
生8:他身上穿的很少,但他希望天更冷,这样他的炭才能卖的出去。
师:诗人清楚地知道卖炭翁的心理,他懂得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这就叫作设身处地,这就是感同身受,对不对?
师:这个时候呢,白居易在朝廷做左拾遗,负责指出皇帝的统治有疏漏的地方。他并没有看见卖炭翁这个人也没有经历这件事,但是他细腻地描绘出了卖炭翁艰难的生存处境。历史上有很多像白居易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身处朝堂,但是他们看见了,并且能够懂得百姓的疾苦,我觉得这是悲悯情怀的第一个层级——看见(板书)。
三、品析矛盾段,读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抓住句子前后的矛盾,朗读揣摩,咱们就读懂了诗人的情感。接着我们用这个方法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知道这首诗大家已经学过了,那现在咱们再回顾一下,把诗歌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里面有一些段落前后抒发的情感是不是有矛盾。各自朗读诗歌。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师:哪些段落前后抒发的感情有矛盾反差呢?
生9:第四段。
师:它和哪一段构成了情感上的矛盾反差?
生9:第三段。
师:能不能阐释一下?为什么构成了矛盾?
生9:自己的房子被风吹破了,但是他仍然希望那些跟他一样没有房子住的人能够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师:房子被风吹破了,又经历了暴雨,咱们一般人心里会想什么?
生9:希望能够走出困境,然后有更好的生活。
师:我可能会想,唉,我的房子破了,我以后住在哪里呢?来,你还发现哪些段落是前后有矛盾反差的?
生10:第二段和第四段也有矛盾。那些小孩子把风吹下来的茅草抱走了,但是他并没有生气,他也没有去追这些小孩子。
师:当茅草被这些顽童抱走的时候,他“归来倚仗自叹息”,按照我们常人的心理,这个时候他叹息自己什么呢?
生10:自己的房子被吹破了,该怎么办呢?
生11:想起自己的困苦凄凉,生活太艰难了。
师:唉,我太难了。大家看,按照我们的想法,秋风吹走了屋顶的茅草,我靠什么来遮风挡雨呢?但是杜甫想的是什么?来读一读。
生齐(语调平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大家的朗读需要提升一下,大家看这一节诗,前半部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间”“颜”“山”,我们称之为韵脚,中间是开口音“α”,所以我们读这样的字句音调要昂扬,要读得明朗开阔。后半部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韵脚“屋”“足”是闭口音,非常有力,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在这一节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我们读前面的时候要读出开阔明朗,读后面的时候要读的沉稳有力。好,我们再读。请咱们班这位朗读最好的同学读前三段,大家来读第四段。
师:你觉得前面三段要怎么朗读?
生12:无奈,叹息,忧伤。
师:果然是朗读高手。来,咱们对比着读。你读完一段,大家就读第四段,明白吧?
生1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读2、3段和第4段。读得越来越好)
师:好,同学们,通过这些矛盾段的朗读揣摩,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悲悯?
生13:诗人由自己的悲惨处境想到正在经历战乱而无法归家的人们,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感情。
师:推己及人,舍己为人。这两个词用的好,第一遍学得非常好,你们老师教的好。还有吗?
生14:他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别人得到安逸的那种伟大的感情。他忧国忧民,当时他在那种处境中,推己及人,想的更多是别人。
师:这个时候杜甫是什么样的处境,刚才我们在朗读中当中已经体会到了。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以穷困之身怀济世之志,刚才那位女生用“伟大”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称杜甫是诗圣,这就是圣人的情怀。在飘转流离中,他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漂泊无依时,他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风吹雨打中,他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仿佛全天下的苦难他愿意一个人承担。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悲悯情怀的更高层级——身处困境,担荷苦难。(板书:担荷)
四、思辨矛盾篇,读懂《石壕吏》
师:我们接着用矛盾分析法来学习《石壕吏》这首诗。大家读《石壕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在篇章上有个大矛盾?(屏显诗歌)同学们预习的时候一定注意到了,这首诗歌中杜甫一直在场,他写“暮投石壕村”,从“暮”到“夜”到“夜久”到“天明”,他看见了这出人间悲剧,但是他却像隐身了一样,没有任何动作,连一句同情的话都没有说。这个矛盾怎么解释呢?
师:对于这首诗篇章上的这个矛盾,康震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大家来听一听。(播放康震讲座视频的后半部分,2分钟)
师:康震教授这个讲座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有空可以搜索一下看一看相关的评论。对于这首诗,康震教授认为杜甫在诗中没有做任何评价,因为他很矛盾,他既同情老太太又为国家担忧,难以判断抉择只能不置一词,所以他忠实记录,没有评价。我很尊敬的王开东老师是这样说的,这首诗在逼真的客观描述中,读者已经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同情,把杜甫艺术手法的选择当成杜甫真实的人生困境,实在太荒唐了。(屏显两种观点)
师:那么同学们,现在问题来了,对于《石壕吏》篇章上的这个矛盾,你赞同谁的观点呢?大家把这首诗再读一读,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生读诗,同桌讨论)
师:我们思考问题要依据诗歌。有同学说两个观点都有道理,这很好,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和他们不同的观点。好,我们来说一说吧。
生15:我觉得他是在客观描述中传达悲悯,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小吏的叫声非常的凶狠,老妇人的啼哭非常痛苦。还有下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能感受到老妇人当时的那种无助,但是为了自己的孙子就不得不这样做。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两个“一何”,两个感叹号,已经把作者的悲悯传达出来了。结合诗歌中具体的语句来阐释观点,做得非常好。
生16:我感觉两个观点说的都有道理,杜甫的确是两难,他当时也是一个做官的嘛,他一边是同情老太太的,一边是担忧国家的前途,所以他只能忠实记录;然后又在记录的过程中呢,表达了自己对老妇人那种无奈无助的悲悯。
师:你综合了两个观点,非常有想法的小姑娘,这就叫思辨,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说出不同的观点。
生17:我也觉得是他于客观描述传达悲悯。因为杜甫他不是一个新闻记录者,他也不是一个写论文的,他只是一个诗人,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那既然他解释了自己去写真自己的话,他很理智,他写的诗歌想要表达一些东西,传达一些想法。我看老师您发的写作背景,杜甫从新安、潼关、石壕等地经过,这么多地方让他看到的不会只有这个场景,他肯定还看到了千家万家像这位老妇人一样的这种悲苦,那他写这首诗,他就是想从这个小的事情之中,让大家看见一个大的场景,看见一个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悲苦,从小的方面去反映另外一个大的方面。所以他是在客观的描述中传达他心中的对国家处在风雨飘摇危难之际的悲凉,忧国忧民。
师:这个同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好,他运用勾连整合的方式,把杜甫的生活经历,还有他的其他作品放在一块儿统整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老师很欣赏你的观点,杜甫在流离的过程中见到了千家万户这样的悲剧,他心里痛苦万分。这万千苦痛他要通过一首诗歌传达出来,呼天抢地是不能表达这种丰厚情感的,有一个词语叫做长歌当哭,用“长歌”的形式才能把心中厚重的苦痛矛盾抒发出来。这个同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18:因为杜甫他毕竟是个官员,而且我们从他其他的诗歌中也知道了,他是忧国忧民的。当时是叛军把唐军击溃了,唐军去招兵,这个时候杜甫也是为了国家着想很为国家着急。但是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可以读出,老妇人也是很可怜的,所以杜甫才不做任何感情上的表达,只是如实的记录。
师:你觉得是如实的记录。这位同学结合课文旁批上的注释来思考问题,阐述观点,这个时候国家正处在危急的时刻,杜甫他既为国家的安危担忧,又看到百姓所经历的深重的苦难。国家的苦难,人民的苦难,都压在他的心里。痛定思痛,怎么把这个痛传达出来的,这位同学赞同客观真实的记录,你还有什么见解吗?
生19:我觉得是在客观描述中传达悲悯。因为我觉得这首诗他虽然没有说做任何判断,说好说坏,但是他的字里行间里都是表达了对于老妇人那家人的悲悯。我觉得有时候描写可能比直接议论抒情会更好。
师:在客观描述中,那种沉痛那种矛盾那种为国家为人民担忧的情感都流露了出来。沉痛中有思索,清醒面对,理性表达,用悲悯唤醒更多悲悯。同学们,来,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一下杜甫这种沉痛的思索理性的表达。
(屏显,生读)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图片
师:从《石壕吏》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层级的悲悯情怀——思索苦难,长歌当哭。(板书:思索)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啊:身居朝廷,看见懂得百姓“衣正单,愿天寒”的生存之苦,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悲悯;身处苦难,经受狂风骤雨的击打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甘愿受冻而死,是自我牺牲、担荷苦难的悲悯;经历苦难,冷静反思,清醒面对,用悲痛唤醒悲痛,用良知唤醒良知,是理性厚重的悲悯。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有了更高级别的悲悯,大家看他们(屏显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张桂梅图片及言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受凌辱的苦难,让人民摆脱了忍饥挨饿的苦难,让人民走出了瘟疫的威胁,让孩子们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愚昧,他们在用实际行动来拯救苦难,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悲悯的最高级别。
师:同学们,什么是悲悯情怀?这三首诗歌给了我们最形象的注脚,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朗读。
(屏显,共读)
悲悯是温暖的眼
白乐天用她,看见卖炭翁的苦
苍苍的两鬓,烟火色的脸
那手,瘦骨嶙峋
漆黑如炭
单薄的身体,
在大雪中,瑟瑟发抖
悲悯是有力的肩
杜子美用她,担荷天下的苦
若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吹破,流离失所
也觉得意足心满
图片
师:惟歌生民苦,白乐天与卖炭翁同寒同苦;长歌以当哭,杜子美与老翁同悲同哭。
生齐:人能悲悯,便能看见,便能担荷,便能主动为苦难者发声。因为被看见,因为被担荷,天下苦难,也有了使人能够面对的理由。
师:这悲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中从来没有缺失,(屏显诗句)它从诗经源起,到汉乐府,到文天祥,到林则徐,到鲁迅,一直到现在的我们。还有我们呀,读!
(屏显,共读)
还有我们呀,
还有我们的点滴行动
只为让这个世界,
变成温暖的人间!
悲悯是眼,是肩,是一道光
照亮我们的时代!
图片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悲悯之心,看见悲苦懂得悲苦抒写悲悯,肩负起社会责任,让我们因悲悯散发出人性光芒。(完善板书,形成“心”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矛盾分析法,通过朗读、品析、思辨,掌握了读懂诗歌,读懂诗人情怀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解读更多诗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https://mp.weixin.qq.com/s/or54IRmCCf_Gmtj8hj7RpA
https://mp.weixin.qq.com/s/Iy6p4cr23WuDJmLdaBCVO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