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观人生之《猜火车》
多么复杂的心情,应朋友多次推荐、多次要求,沉下心来,看了一遍《猜火车》,一部很老的片子,96年,那时候我正读高中,青葱岁月。
这部片子这是第几次鼓起勇气看,不记得了。之所以需要鼓起勇气看,每一次看了10几分钟就看不下去,颓废、毒虫、玩世不恭、同性亲吻、恶心的镜头等等,十分钟之内看到的场景都超出了我的价值体系。
也就和这部片子错过了许久。
前十分钟给我的感受,并非矫情,也代表了这部片子上映时候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流社会、这群人将之斥为令人作呕的大毒虫;另一种来自于青少年,这部片子似乎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写照,与之心有戚戚焉。
之前几次的错过,我所代表的可能也是当时或者目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这部片子的第一感受。
其实是狭隘和渺小的,通俗的说:是心里不够纯洁、被主流价值绑架、放不下自己的固有的或者确切的说非自己的、只是为了迎合社会而形成的主流价值,缺少了体会、接纳和包容心。
谁不曾年少、谁不曾迷茫、谁不曾选择?
选择,是这部影片出现最多的一个词,“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你的朋友……选择苟延残喘……”“向前走、选择人生”
选择人生,跌跌撞撞中选择人生、尝试中选择人生。
迷茫的青春,各有各的探索和尝试;漫长的人生,十字路口处各有各的纠结和放不下;并不因你是谁而改变。就像在婴儿死后,唯一的答案是继续混下去、痛上加痛、然后在汤勺上、融化自己的痛哭,继续起床、继续活下去。虽然影片中的活下去的方式超出主流社会的认知。
只是这个过程,谁痛谁知道,我们听够了大道理,学校里老师告诉我们怎么做、生活中父母和朋友告诉我们怎么做、职场上领导告诉我们怎么做,似乎只有一条路一个选择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不是我,你怎知我苦痛的来源?你不是我,你怎知我选怎样的人生?你不是我,你怎知你认为错误的恰恰是我的快乐源泉?
听一听马克那段著名的“选择”独白,听不到一丝丝妥协的悲哀……因为那就是他的选择。无关于对错、无关于价值观、无关于是非。他只是马克,无需承载过多。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特别让人心碎。马克从戒毒所逃出来,父母接他回去的路上,他坐在父母中间,镜头短暂停留了几秒,那几秒、那个表情让人心痛。一个知道自己做错事的孩子的表情。
选择后、做了离经叛道的事情,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良知和是非或者来自于别人的评判、父母的期望都影响着自己,暗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只是每一个大的转变都需要从小的尝试开始,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心里有一件自己不认可、甚至否定自己厌恶自己的事,希望用断舍离的决绝改变,只是一旦失败、面对周围“关心自己”的惋惜的表情,自责只会更加深,然后重复着同样的令自己厌恶的方式,继续开始新的一天。
面对来源于亲戚朋友和社会“关心”、“期望”、“失望”、“伤心”甚至“放弃”,远比回到从前、更难更难。回到从前似乎是个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这样的周而复始,就是那句台词“我是烂人”,其实我不是、只是我还不能负担那份期盼。
影片中,土豆被判入狱的时候,这个小群体的人正为马克庆祝,土豆的妈妈走过来,一句话也没说,贝格比说了一段万箭穿心的话“不是我们的错,你的儿子生来就是个蠢猪,是你的错,如果不是你的错我们就不知道是谁的错了”,也是这一个场景,马克第一次在周围都是朋友和家人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和寂寞,他宁愿替换土豆去坐牢。
生命里最不能承受之重的,就是你对我的期望,我负担不起,而你、却替我背负着所有的压力。
初中高中的时候,我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学校里的优等生三好学生,不知道是不是家境落魄或者其它的原因,那时候的我对偷东西这件事情很痴迷,直到有一天,投了十几盒磁带第三次被抓了现行,我妈把我带回家。
那个镜头,一辈子不能忘。那时候,父母已经离异,跟着母亲颠沛流离,回家后、她做完饭,蹲在地上、往灶台里加着柴火,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哭……
我就站在旁边,心如刀割……
《猜火车》看似一部离经叛道、一部背离主旋律的影片,整部影片如同一场心理拷问。
毒虫是什么?96年苏格兰的社会形态,毒虫“猜火车”成了一种逃避的意识形态。今天的我们就没有痴迷吗?
痴迷于灯红酒绿、痴迷于名牌、痴迷于职场的头衔、痴迷于社会地位、痴迷于金钱、痴迷于性、痴迷于纸醉沉迷,谁又比谁高明、谁又比谁清高的了多少,本质都是心魔。
最近出入于各种沙龙,有人张口闭口都是名牌、各种炫耀自己买了多少多少钱的包包首饰,外表光鲜亮丽、看不上衣着朴素的人、看不上别人的生活和选择。
又有什么差别呢?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已。
我选择我开心,同样你的“纸醉金迷”也不在我的价值观里,也是我所排斥的。
与其说《猜火车》再现了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空虚、颓废的生活方式,不如说它向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适者生存、积极向上的道理,就算你对这个社会有诸多不满、就算你对职场对工作有诸多抱怨,你也不能正面和它较量,因为你不是主流价值观、会受伤,而要懂得伪装和周旋、学会将现实中好的东西拿来为自己所用。不仅享受了自己的人生、还能用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完成对主流的回嘲。
这不也是一种选择麽?
马克最终的人生结局不得而知,影片也未介绍,只是他做了自己能做的选择、尝试改变自己的人生、一种积极正向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黛比,一个两面性的女孩子。一方面是学校的乖乖女、另一面是放学后的流连夜场和私生活。
在她读书的年纪,遇到马克、发生关系,“这是违法的”“要坐牢的”马克的话是个警醒,令人称道的是黛比的父母,可以在第二天一早和马克同桌吃饭,没有责备、没有否定、当然也没有肯定。
这不是不负责任,只是一个态度,对于自己爱的人的另一种关心,黛比其实是整部影片难得的正面形象代表,而她的出现也影响了马克未来的人生。
黛比的人生哲学或者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即与社会和谐相处、又不与社会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个体性。这种双面或者是为了在社会上生存而衍生的“虚伪”,但又怎么样呢?
也是一种选择。
汤米是其中最令人遗憾的角色之一,本来算是四个人里面的优等生。只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意外,被马克拿了录像带、和女朋友争吵、分手,接受不了现实,开始放纵堕落、染病而亡。也是四个人中结局最早注定的一个人。
意外时常来临,只是每个人的心态不同而已。痛苦的与生活周旋、还是放弃,也是意外来临时的选择。
《猜火车》一部值得多看的影片。之前做咨询一段时间、当时考了很多咨询证书、多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每次的课程都会提到一个核心词汇——共情。
你不是我,你没经历我的经历、你没经手我的痛苦,只有2两小时或者更短时间的交流,你怎能共情我的伤疤?
这也是我放弃咨询一段时间、现在创立行垚的初衷,很简单、陪伴,我不是咨询师、你的人生是你的选择、不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也不能拷贝给你,无论是开放式COACH的聊天还是封闭结果导向式探寻聊天,选择还是自己做。
行垚的初衷,只是陪伴,陪伴需要陪伴的人探寻自己、走过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陪伴中找寻答案,而选择和答案终究还是自己做的,只能等待黛比的到来、马克才能成为马克。
生命中一次小的改变和绽放,也许就是一次永世的荣耀。
谢谢你、《猜火车》,让我回看自己过往的历程,也让我反思过往的“指手画脚”。慧能法师一句智语,大意是人有几面、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是令自己的厌恶的那一面,接纳它、包容它、改善它,这也是完整个体的一部分,只有接纳才能尝试改善、进而改变。
对于很多事,我们习惯用是非对错来形容,这世界只有黑白也就没了色彩,你不是我、怎知我的痛,你不是我、怎知一个小小的改变是如此的彻头彻尾:
“理由?没有理由”
“选择你的未来”
“选择一份活儿”
“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一些别的什么东东”
“这是我最后一次做这种事情。我已经洗心革面,继续向前,一直向前,选择生活。我已经在期盼那样的生活了”
“事实上我是一个坏胚子。但那会改变,我可以改过自新。这是我做的最后一件坏事。我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大步向前,选择人生”
“事实上我本来就是一个坏人,但是我会改变,我正在改变”
……
选择、改变……选择、改变……,哪怕周而复始、我依然在改变,这不是最重要的吗?[/c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