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莫高窟”,是品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面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很多人说莫高窟就是中国的卢浮宫,其实它距今已有1600余年,远比卢浮宫历史悠久。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尽管没有文化,不了解历史,但我这个稍微有一点爱好的人还是会被余秋雨老师的文字所打动。《文化苦旅》的前两章节写道士塔,莫高窟,生动简介的语言没有太多的粉饰修辞,读完很震撼,也读出了作者的无奈,愤慨遗憾,清政府的无能王道士的愚昧,甚至愚蠢。
就像在听一个故事,娓娓道来。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幸幸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
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
呵。
满满实实一洞谷物。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
神奇吧,这世上真的有密室。
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
我不信60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多沉重,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情怀。
我不羡慕到处旅游的人,但我崇尚旅行,虽然目前那都没有去过,或者以后也未能走出去。但我依然可以由作者的文字渗透自己的内心,从一字一句感受敦煌的辉煌壮观之历史。
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有趣的文字来描写这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怎么样破坏文物,成为敦煌罪人的。
王道士每天起的很早,喜欢到洞穴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
他找了两个帮手,抬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两个长把。
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的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
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在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
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的一笑,顺便打听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刷白,就刷这几个吧。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
钟做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
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屈一下。
事情干的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
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
道士安慰他。
不乏有那点意思就成。
于是像顽童堆雪人。
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
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
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你看多生动,似乎那个畏畏缩缩的王道士就出现在眼前。如果不了解历史去了又能看到什么。为了保护文物对外开放的也就那么几个。
从文字中身临其境用心感受体会有时胜过用眼看到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