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著作《岛》,在室友小智的书架上大概躺了一年的时间。书保存的极好,在一场贱卖中,书到了文总的手上,又最终在我的努力下才把它的封面撕开,读了起来。
你还别说,这书的腰封可是极其让人垂涎的——令整个欧洲都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你多久没有感动过了?在这个浮华的年代,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为一个书中的故事潸然泪下了?这个风靡欧洲的故事,哀婉悲伤,令人不禁泪流满面……
即使知道这是一种营销的噱头,可是读着这咄咄逼人的诘问,还是不禁让人反思。相比2006年这本书登上英国第一畅销书榜单的那个时候,如今的年代,更加浮华、更加碎片化了,你好像很难因为一些他人的感动而停驻自己的脚步,也很难有一些单纯的追求。拿我智哥来说,大一就买下来的书,当时一腔热血后,也再没有翻开看过;拿我自己来说,不知不觉中,回头一看也做过很多有违初心的事情。那些年幼无知的豪情壮语啊,那些没有兑现的海誓山盟啊,都随着流光,去见了鬼!
合上书的时候,我坐在凳子上琢磨了许久。我在想我是不是被骗了呢?因为没有泪流满面,也没有过分悲伤。就感觉合上书的那一刻还好,一切都还好。
整本书是以 斯皮纳龙格这座荒凉小岛上发生的一些故事为一个大的背景构架,而叙述则是从阿丽克西斯为了打开母亲索菲娅尘封的过去开始,一个爱恨纠纷的家族传奇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作为维多利亚的处女作《岛》在行文上略显生涩。阅读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作者是想向我们揭开那段悲情的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不过我觉得在丰富的家族史面前,那段人们不想面对的麻风病隔离史显得单薄。同时,在人物刻画上,我觉得也不够丰满。早逝的善良和蔼的母亲伊莲妮,忠厚朴实的老父亲吉奥吉斯,任性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姐姐安娜,善解人意贤良淑德的妹妹玛丽娅,对姐姐妹妹都一见倾心的、所谓放诞不羁的富二代弟弟马诺里;接着在即将走向幸福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绝症爆发,再接着一位出现得刚刚好的愿意守护妹妹始终的医生克里提斯出现了,最后冒出一个不知道自己生父是谁的安娜的女儿索菲娅。如果再来一场勾心斗角的家产争夺战,那这就是一部完美的国产都市狗血虐心爱情剧。
把《岛》和都市爱情剧作比较也确实不太妥当。只是,我想要说明的是,整本书的人物很是平面化,以至于索菲娅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成长故事?面对18年来养育自己的亲人一走了之?这不是让人可以直接接受的。平面化的人物描写,和现在的多元社会的文化背景也不太映衬。所以我们很难去真正理解里面的人物。安娜为什么对亲人这么冷漠?吉奥吉斯为什么能坚持为岛屿输送物资这么多年?只一眼克里提斯就将玛丽娅爱上了吗?一句性格使然不足于解释这么多的刻骨铭心,所以就只能不负责地概括为狗血。总之,如果能有更多的事件来刻画这些人物,会更加容易让人和书里的人物对话并受之于启发。
当然,吐槽这么多,并不是极力想要证明《岛》是一无是处的。必须强调,所谓的描写人物平面化,这只是作者选择刻画人物的一个技巧。我只是觉得如果人物更加立体,读起来会更加真实。之前读过的《平凡的世界》以及《穆斯林的葬礼》,就有这种感觉。你很难去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所以你阅读过程中会自我代入,会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怎么办,会时不时同情主人公的遭遇。而看了《岛》,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认定偷情的安娜和马诺里是极其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所以我不会对他们怀有有任何的一丁点怜悯之情。试想,是什么人可以厚颜无耻到在结婚纪念照下和自己的小叔子乱伦?又是什么人可以放荡不羁到挥霍完遗产之后,又在投靠自己的哥哥基础上跟自己嫂子好上?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戾气。卫报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我觉得这才是正确阅读这本小说的姿态吧。与其纠结于安娜和马诺里到底是不是混蛋,这么让人头疼的情节,倒不如去找寻作者最想为读者呈现的东西。
故事的结尾,麻风病最终在很多人的努力下变得可以治愈,人们也不再对麻风病人无情又无知的隔离。玛丽娅也恢复健康、收获爱情,父亲也寿寝正终,并为人们爱戴。那些善良的人啊,都有了善良的结局。想想也是,拼了命的抱怨命途多舛,还不如像吉奥吉斯一般平静地接受生活给你的一切。流光可以带走很多你想抓住的东西,同样,它可以见证永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