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陌生人。有本书(具体不记得是那本书)里说过,现在是个陌生人的社会。不同以往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大家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老师是村里的,医生是村里的,木匠是村里的,电工是村里的,总之大家都是熟人。但是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生活,人们以小区为基本单元聚集在一起。而为你服务的那些医生,快递,小卖部,装修人员基本都是陌生人。
两种社会形态各有各的好。这个宏大命题许多书都有涉及,最近给我感触比较深的的是《无缘社会》这本书,推荐大家读一读。今天,我只想从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谈谈陌生人。
根据调查,每个人一生大概会遇见三千个人(这是从一个电视剧里看到的,不知道数据准不准确,而且每个人具体情况肯定也不一样),除开那十几个经常联系的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只见过一两面的陌生人。以前,我坚定的认为,这些陌生人对我没有影响,让我形成对世界的的认识,例如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信任的,还是互相怀疑的,人是自私自利,还是会替他人着想的。这些判断的来源应该是我身边的人,而且越亲密靠近的人影响越大。
但随着年龄增大,经历的事情也多了起来,对人性的了解越来越深。我才逐渐了解到,那些与我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才是人性的基石,才是人性最本真的样子。亲密的人因为感情的影响,利益的牵扯,对他们的判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某种偏见,有时是好的有时是坏的。我不会对陌生人抱有什么期望,但父母会对子女抱有极高的期望,我不会对陌生人提什么要求,但我会对父母有很多很多要求,我不会觉得陌生人亏欠我,但我会觉得伴侣辜负了我。
所以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里有个说法,陌生人的善意是拯救生命之光。因为这种爱,毫无来由,不求回报,它让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是值得被尊重的,被爱的。它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柔充满善意的。
而这些陌生人的善意往往也不是什么惊天之举,可能就是顺手之劳罢了。我感受到过这种陌生人的善意,我以前工作时经常出差,出差的单位很偏,我赶到时恰好是中午的饭点,那附近没有吃饭的地方,有很多次,那些和我只有一面之缘的我去找他们办事的职员请我在他们食堂吃饭,办的都是一次性的事情,而且是我求她们,所以帮我完全不会有什么回报,纯粹出于人道主义的善良,饭菜很简单,也不值什么钱,但我感到很温暖很。同时也给予过别人这种善意。那是有一次去长沙草莓音乐节,深更半夜,有个女生找错旅馆,手机没电,没带钱包,流落街头,在我的帮助下找到自己订的酒店了。自那之后,我也再没见过她。前者为因,后者为果。真的就像书里的说的,是一种爱的传递,而绝不是什么假大空的套话。
当然,许多陌生人之间,也存在过冷漠,争吵,甚至互相伤害。有些是因为利益之争,有些是因为立场不同。我记得《愚人颂》里说,信任是社会公德中最重要的品质。信任就像空气,如果人与人之间无法信任,那么人就像生活在有毒的空气里,你能想象,送给你的外卖里是有毒的食物吗,而载你的滴滴司机是把你载到偏僻地方杀掉吗?,当然你不会这么想,除非你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它是被夸大了,但仔细思量,你在和人相处时,尤其是陌生人,给予了足够的信任吗?
显然没有,这就是问题。猜忌只会带来猜忌。你怀疑别人时,就是在质疑他的人品,他感到愤怒和屈辱,同样他也会怀疑你。信任,这个东西不能像科学那样证伪,只有一方先拿出真诚,才有可能达成双赢。但谁愿意先跨出一步呢?
写到这里,关系部分就差不多写完了。回过头来看,我似乎对陌生人更感兴趣,可能我更关注一些普遍的永恒的问题,而对自己身边的关系,和自己的处境有点漠不关心,这里的漠不关心不是指不思考和谈论,而是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投入到实践生活中去,这应该和我喜欢读书有关,尤其和我喜欢读经典有关。这是一个问题吗。一个把自己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的人,却在关心整个人类的福祉,最可悲的是,只是关心,并没有什么实际成效。也许我应该放下书本,回归到实践生活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