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般把故事创作分以下几个步骤:
灵感
就是创作的诱发点。一句话,一个生活片段,一个思想片段甚至接受的某项创作任务,凡是能觉得能为之写点什么的都可以算作灵感。什么脑洞啊创意啊被人们传得很神,但它的作用我认为只有一个,定位。它就像一个坐标原点,我们从它出发,向四周发散、探索、研究寻找我们创作所需要的资源。
准备
查阅资料,搜集信息 ,实地考察,亲自实践。光看书和上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书上和网上的信息都是二手甚至是多手的,经过了别人的加工,很多更本真的东西就看不到了,所以到第一线去走一走、看一看,跟最一线的人聊一聊,甚至实际操作一番,很多时候是必要的。
记录期间所有的想法,这些想法是我们创作的基础。
我们的准备工作目的有两个:
一、人物
像我上面那个小本子这种叫没有人物。我完全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只是用来实现情节的工具。大部分烂片都是这样的,整部剧里没有一个活人,都是傀儡,机械地执行作者安排给他们的动作。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了解我们的人物,我们得了解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方方面面,我们得知道他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而不是安排给他台词和动作。
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们创作的人物到底要多真实?哪些方面需要遵循现实,哪些方面不需要?这个问题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总结出一个原则——尊重。我们不必完全照着真实的人写,我们也写不出完全真实的人,但是我们必须像尊重身边的人一样尊重他们。你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人看,肯为他们花心血,他们就会回报你;你把他们不当人看,他们就会报复你,让你的作品很烂很烂。
二、结构
这里的结构,不是什么倒叙插叙,不是什么几幕剧,而是“发生了什么”,是时间顺序上的前因后果。它和我们影片中的叙事结构是不同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在这里就应该是:一个银行家喝了酒,拿了一把枪准备教训他正在偷情的妻子,但他还是忍住了,把枪扔到了河里,回家睡觉。而一个小偷当天晚上到那个情人家行窃,被发现后就枪杀了安迪的妻子和情人,子弹的口径恰好和安迪的枪一样,结果安迪被误判入狱。而电影里我们是在后半部分通过汤米之口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真实”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剧本里的故事要怎样讲。这里的结构只有一种就是时间上的顺序结构。先发生了什么,后来怎么样了,最后有什么结果,我们得把这些搞明白。
这种准备工作至少占了整个创作过程七八成的比重,而且是贯穿始终的,并不是后面就不需要了,而是前面的时候如果没准备的话根本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人物和故事结构基本上胸有成竹了准备工作也就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写了。
初创
麦基《故事》里的说法叫写台本。这里是第一次码字,根据前面的理解,写个大概出来,对白写也行不写也行,看各人习惯。
融合
前面说我们的人物要是活人,要有独立的灵魂。但是我们又设计了故事结构,二者会不会冲突?一定会的。这个阶段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些冲突。我们要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故事和人物,最终使他们融合成一个整体,使我们的人物在相应地情境中所做出的反应与我们期望的是一致的。这个时候是要写对白的,前面写了的八成也要改。
到这里,编故事的步骤基本上完成了。
定稿
前面是编,现在是讲。编是让我们自己了解发生了什么,是我们自己看的,讲就要面向观众了。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要讲,哪些不要讲,用什么节奏讲,这些问题是这个阶段要处理的。
这些问题处理完,我们的稿子基本就定型了,所以我管这阶段叫定稿。
修改
自己的作品,永远不可能完美。连“没有人是完美的”这句精典台词当时怀尔德当时写的时候都不喜欢,只不过没找到更好的。大师尚且如此,何况你我呢?改吧,改到交稿前一分钟为止。
怀尔德那样的大师,两个人至少三个月,才能写完一个剧本;我这种的,七八个人通力合作,少说小半年, 才能写完一个剧本。这些都是功夫,一点都少不得,少一点,质量便减一分。
我软件学院毕业,当过老师,做过编辑,学过心理学,领了三级证,经过长久的探索,最后我选择编剧做我的终身职业。这种流程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创作手段,更是一种我应该拥有,应该享受的生活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创作模式,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相应地能力、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且我很享受这种状态,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想做编剧,只是想做用这种方式创作的编剧,而不是其他。
我刚开始学编剧技能的时候看过一个叫《符号》的短片,觉得它很好。听说《单身男女》采用了同样的桥段,我也就看了,确实有类似的桥段,而且有更多更有创意的桥段,可我觉得一点也不好。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了。前者是一碗简单的西红柿鸡蛋面,但是是大厨用了数十道工艺精心烹制的,简单却美味;后者是山珍海味,却是把鱼翅、鲍鱼等无数珍贵食材扔到锅里随便撒了把盐的乱炖,山珍海味却难以下咽。
我已经无法再做乱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