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记者:初心为何

记者:初心为何

作者: 扣舷而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11:30 被阅读59次

            又是记者节了,我眼前浮现出当年一段采访往事。

    记者:初心为何

            2009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在河南视察,并专程去兰考县参观焦裕禄事迹展,亲手种下一棵泡桐。2014年,总书记习近平在3月和5月两次前往兰考。他动情地表示,“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并号召党员干部向焦裕禄看齐。习近平在兰考深入农村和窗口服务单位,同干部群众交流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实地指导县委常委们的民主生活会,强调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这一系列围绕兰考县的教育实践活动都传达着这样一条信息:焦裕禄精神永远没有过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作为焦裕禄家乡的新闻工作者,总书记的一句“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是我们淄博人的儿子,是我们淄博人的骄傲,宣传、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11年前,淄博有线电视台派出记者一行六人,远赴兰考、北京等地,辗转千里,寻访焦裕禄家人,追寻焦裕禄的足迹,感受当地群众对他的怀念,聆听新闻界前辈、理论界专家对于焦裕禄精神的提炼、总结,结合采访当代焦裕禄式好干部的先进事迹,发现焦裕禄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该采访成果汇集成为大型理论专题片《呼唤》并播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当年的采访经过,作为一种难以忘记的特殊经历,记者们时常历历在目。

            经过多方筹备、联系,1998年春节,记者们驱车来到河南开封,首先拜访了焦裕禄的家人。他们对于来自焦裕禄家乡的记者非常热情,认真接受采访之余,大家跟亲人一样,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回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点点滴滴。焦裕禄夫人徐俊雅动情的对记者说:“老焦临死的时候告诫我们,不许向组织上伸手要照顾。我们全家始终牢记他的话,再艰苦、再困难,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维持生活。我可以自豪的说,这么些年来,就这么些人,就这么些钱,就这么过来了”。当时的焦裕禄全家,几个孩子都是普通的干部,只有小儿子焦跃进的官儿比较“大”,当年的“大蒜县长”,已经担任开封市政协主席。焦裕禄全家人朴实低调的表现让人明白:共产党的干部,包括他的家庭成员在内,都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特殊化和他们无关。

            焦裕禄不光生活上对家人严格要求,对待工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有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就是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对症下药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另外,他反对浮夸不实的工作作风,要求干部工作务必实事求是。对于有错误的干部,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因为他行得正、说得对,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敢于让大家向他看齐,所以,被他批评的人不仅没有意见,反而打心眼里敬佩自己的书记。比方说,当年兰考某公社书记,周洪典。 在焦裕禄陵园,我们见到了这位早已白发苍苍的老人。焦裕禄去世后,他茶饭不思,悲痛欲绝。最后,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对于自己后半生的决定:从此之后,为焦书记守墓,永不离开。他说,当年我因为工作上一点小小的骄傲和失误,焦书记找我谈话,严肃批评。他不光是指出问题所在,而且为你分析问题,讨论怎么解决问题,直到让你心服口服为止。他对同志的帮助,真是句句都是关爱,字字都是真情。这样的上级,你没法不愿意和他共事。在这样的书记带领下,你没法不拿出全身的干劲。现在,兰考人民生活好起来了,焦书记却永远的离开了。不,我要永远陪伴他。就这样,周洪典老人和妻子一起,在焦裕禄陵园门前搭了一个简易小房子,从此吃住在这里,为焦裕禄扫墓,守灵。每当看到焦裕禄的遗像,焦书记那和蔼、亲切又不失严肃的面容就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和周洪典老人告别的时候,我们特意送给他两瓶焦裕禄家乡,博山区崮山镇土法酿制的白酒,让他留个纪念。周洪典对这份特殊的礼物非常珍惜,但与此同时,他坚持要为此付钱,并非常执拗的把钱放到记者的采访车上。可以想见,焦裕禄严于律己的作风,在和他共事过的干部心里,无疑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当年焦裕禄一手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的秦寨村,卧病在床的一位老人听说是来了解焦书记事迹的,已经昏暗的眼神一下亮了起来。他不能忘记,焦书记是如何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抵抗自然灾害给老百姓的侵袭;如何带着队伍,来给群众发放救灾物资。照顾好群众生活是焦书记放在心上的第一件大事,而对于自己却是节衣缩食。在长期艰苦工作的情况下,从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谈到焦书记,当年的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泪眼汪汪:“焦书记光想着兰考人民怎么过上好日子,自己的身体一天天的操劳不止。他总是肝疼,用鸡毛掸、茶碗盖顶着肝部坚持办公,把自己坐的藤椅都顶出了一个大大的洞啊。”作为专职宣传工作人员,刘俊生多么想给焦书记留下几张照片,但是焦书记总是拒绝,他说:群众劳动是最精彩的画面,要拍,就拍他们去!仅存的几张焦裕禄照片,还是刘俊生通过“歪心眼”得来的。比如焦裕禄和泡桐的那张合影,就是刘俊生劝焦裕禄:“焦书记,大家都希望你在劳动现场照张相,这样也能鼓励大家的干劲不是”?焦裕禄想了想,说:“我爱泡桐,就和泡桐照一张吧”。焦裕禄在花生地里观察花生长势的那张,则是刘俊生从旁边,趁焦裕禄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拍摄的。焦裕禄就是这样,心里装的全是兰考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采访中,一位农民请我们到他家去一趟,说有件东西要让我们看。原来,这就是那个传说中和焦裕禄一起拉耧的农民——李成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李滔滔不绝。“当时我正在地里干活,有个人不声不响的过来帮忙,和我一起拉耧。当时也没在意,就一边聊天一边干活。他就是问一些农活的事,完了以后掉头就走了。后来别人告诉我,你不知道啊,那是焦书记。我说我咋知道,人家一个书记能和咱一起下地干活,我咋能知道?”说着,李成祥给我们展示那件宝贝:和焦裕禄一起拉过的耧。“这么多年了,孩子们不知道,要当柴火烧了,我说不叫烧。谁也不能动,因为啥?这是焦书记拉过的耧”。睹物思人,李成祥激动不已。

            这时候,记者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们是来自焦裕禄故乡的人,故乡人民很怀念焦书记,那边有一个焦裕禄纪念馆。能不能把这个耧卖给我们,让它到纪念馆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焦书记这这段往事”? 本以为这是件难事,没想到老李很痛快:“拿去吧,放在我这里也保护不好,放在你们那里,我还放心些呢?但是,给钱就别想了”。

            就这样,这件宝贝被我们带回到了淄博的焦裕禄纪念馆,后来经过交涉,这件宝贝又送到了位于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里陈列。习总书记来到兰考,非常认真的进行了参观。央视《新闻联播》的新闻镜头清晰的展示了这一珍贵画面。

            在兰考采访,一听说是从焦裕禄故乡的记者,群众总能自发围拢上来,七嘴八舌的跟焦书记家乡人拉心里话。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说:我笨嘴拙舌讲不好,让我给你们唱一首歌吧。“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你就像那泡桐树巍然挺立。挡风沙抗洪水无比坚强,不怕苦不怕难与人民同呼吸•••”唱着唱着,眼中的泪水簌簌而出。焦书记,兰考人民是多么的怀念你啊。只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人民永远不会把你忘记。

            真正让焦裕禄事迹名扬中华大地的,是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发表。在新华社,我们拜见了这篇通讯的作者之一,传奇式新闻前辈——穆青。说到这篇通讯,穆青感慨万千:“我们在兰考采访期间,深深感到兰考的干部和群众对焦裕禄同志的怀念,是真诚而深厚的,县委的所有同志谈起焦书记来,最后总是热泪盈眶几次说不下去,县委书记张钦礼说一次哭一次”。穆青说:“当时我们有别的采访任务,但是当我们听到兰考百姓无比心痛的那一句‘焦书记那是为了我们才累死的啊’之后,我们心灵震撼极了。这才是我们要的新闻,这才是好干部的榜样。不把这篇文章写好,那简直是太对不起老百姓了。”穆青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们,一再重复:“好干部,就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

            在北京期间,由于工作日程繁忙,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张全景很遗憾自己没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但通过相关人员带话,他对我们采访主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我们能把片子做好,进一步宣传好焦裕禄精神,这对于加强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董京泉,以及中共中央党校的专家教授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焦裕禄精神不光在当时激励和鼓舞人心,更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他是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应该是能够与时俱进的。任何时候,焦裕禄精神都是指导广大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无私工作的强大力量。

            带着兰考人民的怀念,带着领导的嘱托,带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期盼,带着时代的呼唤,记者投入了这部大型理论专题片的制作。在忙碌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的耳边,不断回响着那段饱含深情的歌声:“焦裕禄啊,我们的好书记,你就像那泡桐树巍然挺立••••••”

            ——采访是一次心灵洗涤的过程,想起过去老一辈人的奋斗,今天的记者,又该如何不忘初心,面对新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者:初心为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oi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