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近日的报纸,一则“消防从娃娃抓起”的消息跃入了眼帘。在“11.9”消防日前夕,某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开展了以“关爱生命、自我保护”为主题的安全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火的危害”“火灾来了怎么办”等主题教育,使幼儿认识到玩火导致的严重后果。在开展的火灾逃生应急演练中,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猫腰前进,有序撤离,使幼儿对火灾逃生方法有了基本的掌握。
读罢消息后,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通过消防主题教育和应急演练,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火灾的危险,懂得发生火灾后逃生的方法,作为一项基本技能,从娃娃抓起的确很有必要。感到失落的是,怎么啥都要“从娃娃抓起”,娃娃都快被抓坏了。
近些年来,“从娃娃抓起”成了似乎政府部门的口头禅,社会上的流行语。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病进校园……任何工作都要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看起来有必要也很重要,利国利民。但如果政府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校园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们也将疲于应付。
难道“从娃娃抓起”成了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把万能钥匙吗?很多工作单拿出来看都“势在必行”,但要是都想挤进校园、拉起小手,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纸文件发下来,没有教材,没有专业老师,使许多进校园活动流于形式。有一些非办不可的活动,学校就想方设法应付,让“从娃娃抓起”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任何事情,“从娃娃抓起”本没有错,让孩子从小懂得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不分阶段,不分层次,一股脑地将各种应急防范以及科普类知识进学校,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比如防治艾滋病进校园,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生理发育已经开始,他们想知道相关的知识,会更加理性地认识艾滋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等等,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然而,如果将这些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小学生,在他们的印象中感觉到艾滋病可怕,但始终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如果是这样,还不如老师给学生讲讲罢了,怎么要政府部门兴师动众地安排呢?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希望。关心孩子的成长,并不是让他们成为学习的天才,生活的全才。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地这也进校园,那也进校园,就是摆场作秀,就是表面上重视,实际上落空的形式主义。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明显的年龄段特征,“从娃娃抓起”要结合实际,不同的活动,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开展,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让学校乐于接受,让孩子们有兴趣参与。
�e.�D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