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快恢复健康,最近几日强迫自己晚上按时睡觉,但是连续几天准点躺在床上却迟迟不能入眠,思维异常活跃。可说来也奇怪,中午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却总能倒头就睡。
一直以来自己都有一种隐隐的能力恐慌,特别是在每次工作有所变动时。回顾毕业到现在的工作经历,没有进过很大的公司,没有在三十而立的时候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薪水从毕业到现在没有高到瞠目结舌,但每个阶段似乎都能说得过去,达到中等水平,虽然这个衡量标准本就不统一,只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标尺罢了。
每当自己有想换一个平台更好发展的时候就不乏有之前老板希望归队、曾经同事希望合伙、过往的合作伙伴希望加入的邀约,大家到底看中我的是哪一点其实我不知道但好像又知道,忠诚?用心?或者是执行力强?
可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人在工作时最基本的梦里,我从来不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人在工作上的核心优势。
之前的简书也有写,不仅三十没立成,滑稽的是,这一年我还生了一场病,一场从没觉得自己会得的病,当然也是因为这次生病才开了这个账号,可能很多事情冥冥之中的发展就是这样有意思。不生这场病,我可能三五年之内还不会做饭,我可能不会认识一些朋友,我可能不会突然从结果导向型开始转成享受每个当下的重视过程体验者,我可能不会突然体会到生活慢下来也挺有意思,我可能不会改掉以前的饮食及作息习惯,以后等待着的是更可怕的健康问题。当然,不生这场病我可能也会有新的其他发现,但无论如何,我还是病了,失去了一些,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应该珍视这些获得。
之所以查出来生病也是因为工作的切换之余,想新工作开始后全身心投入,所以在此之前才走流程式的去了趟医院。
继续说回能力恐慌。
找的仅仅工作了两天半就住进医院的这份新工作前,我依然是除了一点莫名的自信外其余的满满都是能力恐慌,我不知道的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哪里,对自己的能力也处在时而自信时而极度质疑的徘徊中,却也是机缘巧合,竟然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我,以我理想或者说高出预期的薪水。在我给出薪水区间时,对方竟然选择了上限。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内容大多我还是没接触过,比如写报告、数据建模、甚至财报我都看不太懂。当然趁这段时间休息,也补了补,但即使如此没有经过实战的理论依然会是门外汉,所以也就拿不过看了总比不看强,哪怕一点点来安慰自己。
休息将近半年了,公司两个月前还询问我什么时候归队,至于真正恢复后能否还接受我其实也是个大大的问号,但是该准备的这最后一个月丝毫不敢太大的懈怠,多看些总是没什么大错。而这个问号和这段时间但凡因为常有的懒散导致没按进度走时就会有负罪感,我想这还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能力恐慌”。极度的能力恐慌。
似乎这么多年我一直有意无意的在找属于自己的一个体系和系统但是一直没有突破口,一直停在原地一团雾蒙着,眼看要剥开,可就是没进展。
就想有时对眼的老板或者同事愿意给我机会,可是我却不知道自己的价值点在哪里,有人在技术、有人在人事、有人在财务、有人在营销等等,我却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在一个领域沉淀了足够的时间让自己可以有更独到的见解和更有价值的看见和创造。
我也分析过原因,毕业后没有踏踏实实在一个平台深深耕耘?没有在一个专业领域扎根钻研?我一直说我在工作上是一个思想浮躁但执行力夯实的人,难道我的能力恐慌是源于我的心里,而得到大家暂时的认可是源于看到了我的执行。
而这种能力恐慌完全归根于这些似乎好像又不是,因为有时候路也不完全是自己能看得清楚或者看清楚后就一定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走的上去的。
而这个突破口总感觉要找到了,但却一直又没有结果。就像挖井的理论,本来下面是有水的但是因为不停地更换所以一直没挖到水。而反过来再想,如果一直只挖一个没有水的坑,不去探索新的机会,其实也毫无意义,所以问题本来也没有绝对性。
再跳到最近感触很深的两个例子:
一,从最近浅入烘焙所看到的
点了七年的外卖,这场病手术后这四个月一次再没点过,仿佛一下子学会了做饭,而一旦学会了做饭,才意识到外面做的东西部分有多不健康,而一旦入了门就会想让自己无所不能,原来大多也没那么难,包括甜品。
也就两个礼拜前,突然迷上了烘焙,我又确实本来也是个蛋糕重度爱好者,仅停留在“吃”这个领域。
而移动互联就是这么迅速,一旦进入一个圈子,它就可以让你很快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里深入,还会逐渐感受到一种“网”的力量:我先是在“下厨房”app通过搜索看各种烘焙配方,然后慢慢点开喜欢配方的作者,接着又进入了这个作者微信上建立的“烘焙微信群”,进入群后又会不定时的引到作者的直播平台、微博、微店以及合作烘焙工具厂家的淘宝店参加活动。
而我进入的这个烘焙群时是第72位,短短一周群就陆陆续续扩充到了将近500,而且群里有加拿大的、美国的、香港的每天24小时热闹的不得了,主要是围绕烘焙偶尔也会聊些日常,粘性极高。而这个群是作者的第十六群。
其实很多网红、明星,或者粉丝经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以自己为轴线、去中心化的微型产业链,逐渐变现。
这位烘焙作者也是,通过烘焙这个主题,借助现有的平台-“下厨房”、“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微博”吸引粉丝,然后通过“微信”再逐渐聚集和建立自己的小粉丝平台,再通过服务自己粉丝平台的这些成员将他们导流给各大合作商家变现。
二,从同龄女孩儿身上创业的过程看
刚认识时,她还是之前老板旁边的私人服装顾问,就职于一家色彩咨询机构。
最近两年开始围绕服装生活美学开始创业。仍然以一个门外汉的角度看。不论这份创业未来能否成功,但是理论上现在看可操作的产业延展性非常明朗。
就目前的信息看,这个女孩儿主要是基于服装设计专业以及自己多年过往工作的累计,从人们日常的服装到发型妆容美学,从餐桌生活到日常商务礼仪,通过培训、微电影、美妆节目、游学体验的形式进行理念灌输,以咨询费、服务费、培训费、以及上述所有相关衍生产品或者以“生活美学”为标签的服装、化妆护肤品,未来可能还包括餐具、家居等产品的导购、陪购、代购费等为变现方式。客户目前以中产阶级为主,同业从业者培训为辅。
通过两个例子再总结下,
①深入的这个产业衍生可售卖商品本身已成体系或具有成体系的可能性
②产业的消费者或者参与者粘性高
③产业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基数且有消费力
④自己本身在这个产业里已经有一定钻研或者稍前一步的引领
比如烘焙
①像传说中的一句话,“一入烘焙深似海”,本身围绕烘焙的各种装备,包括烤箱、面包机、厨师机、各大模具、食材等等已经非常丰富而且体系成熟,并且具有一定的必备性,就是说你只要想开始烘焙就必须得用到这些。
②烘焙本身大家互相经验交流的需求和欲望很强烈,粘性高。
③喜欢烘焙或者已经开始进入这个圈子的消费者大多具备一定的经济消费力。
④作者具有一定的引领,作者以免费服务为切口,在群里不乏有个别是比作者还要在烘焙领域更专业且愿意交流的兴趣爱好者,一方面作者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烘焙工具和原料谁都需要,再专业的人也需要,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作者的客户。
比如同龄女孩的创业
①以“生活美学”为标签可以纳入的产品体系本身就有很多可能性,服装、美妆、家居等等。
②在满足基本生存追求的同时,人们对于生活美学的关注本身已经逐渐成为共性,只是所理解和深入的领域不同,但是在某一类已经形成一大批群众基础。
③并且这类型群体具有一定的消费力。
④创业者本身在美学的理论知识、实践及日常涉猎的资源圈层上具有一定的引领性。
总之,烘焙作者也好同龄创业者也好,都是以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相对系统的功底和能力为基础和轴线,借助各大成熟热门平台,形成一个属于自己且有粘性的小平台,近而与第三方成熟的产品公司合作变现,有了自己的一个小产业闭环。
而再反观自己,本身大学学的也是个大泛泛的专业国贸,毕业后的工作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沉淀、延伸和表达,以至于造成了眼前的了能力恐慌。有时也在安慰自己,可能有些人是先有了专业然后再综合贯穿起来,而我可能是先有了综合的底子,然后再嫁接专业。但这不过还是自己给自己的一套说辞。
可能每个人的轨迹本就不同,但还是希望,自己能很快或者即使慢也最终能找到个突破口,建立自己的体系,并且以此能创造社会价值和给自己创造经济价值,尽快走出这种能力恐慌或者是给自己一种夯实的安全感。
比如给你个小红书给你个平台,起码有的输出,否则机会即使来了,依然是站在门口,因为你没有一个突破口,一个集合上述四点于一起可操作性的领域延伸。
突然想活成一束光——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极度的能力恐慌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