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翁方纲《石洲诗话》,其中一段说到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七绝。
这首诗又称为《渭城曲》、《阳关词》、《阳关曲》,大家都知道是唐朝的七绝大多是可以歌唱的。但是七绝都四种格式,是不是每一种都可以歌唱呢?
阳关曲,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一、苏轼仿效王维作《阳关曲》
《石洲诗话》中说到:
《东坡集》中《阳关词三首》:一《赠张继愿》,一《答李公择》,一《中秋月 》。
这里特地提到了《阳关词 》三个字,我们知道阳关曲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叫做阳关词,其中提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苏轼说自己的七绝,也是阳关词,那么阳关词有什么特点呢?
为什么阳关词这种七绝,可以歌唱呢?
二、阳关词的4个特点
翁方纲《石洲诗话》中,录入了这三首诗:
特以其调皆《阳关》之声耳。《阳关》之声,今无可考。第就此三诗绎之,与右丞《 渭城》之作,若合符节。今录于此以记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前古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右 《赠张继愿》
■〔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 〕右《答李公择》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右 《中秋月》
这三首诗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什么特点呢?为何这种诗被称为阳关词?翁方纲作了解读:
其法以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与四 句之第五字,各以平仄互换。又第二句之第五字,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声,譬 如填词一般。渔洋先生谓〔绝句乃唐乐府〕,信不诬也。
1、第一句平起平收,
2、第三句又平起,其实是指失黏的折腰体。
3、第三句与四 句之第五字,平仄互换,是指半拗体,对句救拗。
4、第二句第5字,第三句第七字,必须用上声。
三、不是阳关词的七绝可以唱吗?
假如阳关词必须具备以上特点,那么其他的七绝不能唱吗?我们再看一个”旗亭画壁“故事。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饮酒,恰逢有梨园伶官十余人的宴会。三个人私下打赌,看看这些伶人们,唱谁的诗最多。不久,歌女们就开始唱了: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龄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适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昌龄又昼壁曰:一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軰皆巴人下俚词耳。阳春白雪。俗物岂敢近哉。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吾诗。终身不敢与子軰争衡矣。须臾。双鬟发声。则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羗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这上面的4首诗可以看出,王昌龄、王之涣的七绝都可以唱,而且并没有《阳关词》的几个特点。
例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是仄起平收的七绝。也没有在第二句的第5字、第三句第七字用上声: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之涣的七绝,虽然是平起平收的七绝,但是也没有在第二句的第5字用上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羗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结束语
北宋红杏尚书宋祁,也有阳关词一首,《拟西出阳关无故人》:
雨中柳色醉中迷,上马弯弓【散】马蹄。
阳关门外故人【远】,独有残阳相伴西。
这首诗具备以上提到的4个特点。首句平起平收,2、3句两个固定使用上声的字, 折腰体(失黏)。
钦定词谱中,也收录了王维这首诗作为一个词牌,即《阳关曲 》:
本名《渭城曲》。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词谱为:
渭城朝雨裛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仄仄仄平仄句平仄平平平仄平韵
不过,词谱中,可以看出体现出了折腰体、首句平起平收,对句救拗。不过对于两个上声处没有特别注明(只是说可以用仄声)。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