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罗曼·罗兰
我们的新年计划,我们的健身计划,我们的减肥计划,我们的早起计划,是不是很多都不了了之,改变似乎真的很难,我们一直活在以前的惯性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内在有两个自我,一个理性自我,一个感性自我,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
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而大象有三个主要特点,1,力气大。2,受情感激发。3,受经验支配
特别是第三点,大象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性所描述的“期待的好处”。
什么是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比如:
每天早起,身体好;
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
坚持健康饮食会让身体更好。
但是这些是理智告诉我们的,我们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这种好处。
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
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到的。
当这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然后,我们来看看改变,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感受到的经验,这跟你听来的道理很不一样。
如果你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旧经验太过牢固。而让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就是心理舒适区。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是不是就是舒适的环境,是不是就是习惯的状态。其实,真正的心理舒适区就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而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舒适区为什么会让我们欲罢不能,很难改变呢?其实,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每当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需要控制感,会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的原因。
舒适区,即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我们潜意识里需要的控制感,就是我们的牢笼,要想改变就要走出我们的舒适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