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元年,初夏某晚,郑国都城——新郑深宫,灯火昏黄,从紧闭的门窗中挤进来的夏日清风,丝毫没有带来恬人的清凉,只有无力摇动灯盏的火苗,让墙上的一高一低的两个人影忽大忽小,摇摇摆摆。
郑伯寤生的脸色因为灯火的闪烁,也显得阴晴不定。攥着剑柄的手越攥起紧,青筋暴露,似乎已经听得到吱吱的声音。
“姜氏要偷偷打开城门,迎我那弟弟入城,取我之位,取我性命。”
“主公,在下确无虚言,请主公快做定夺。”俯身在地的黑衣人语气坚定。
“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时候终于到了。”寤生眼底有一丝了然,还有一丝释然,更有一丝激动。
0 (1).jpg真的是多年隐忍终到头。想当年寤生之父郑武公娶了申国公主姜氏,或许是因为头胎的紧张所致,姜氏在孕育寤生那一段时间,总是恶梦不断,在今天来说,或许应该叫怀孕综合症,但在那个时候,这位年青的母亲已经渐渐不耐烦起来,当寤生出生之后,姜氏就非常讨厌这个儿子,直接取了一个“寤生”的名字。
后来,二胎又生一个儿子,共叔段,姜氏把没有给大儿子的爱,再加上本来要给二儿子的爱加在一起全部给了小儿子。现在的大宝、二宝的情况,是不是多少点相似?
因为太爱小儿子了,姜氏不止一次让郑武公立公叔段为世子。武公一直没有同意。
后来,寤生继位。姜氏又以母亲的名义,不断要求哥哥给弟弟增加封地,同时给小儿子支招,让他笼络地方武装不断壮大自己,做好一切造反的准备。这样的母亲之爱,真是够份量。
这一切,大臣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间。祭仲、公子吕都曾经劝说过寤生早下手,防患于未然。
庄公说了两句话,其中一句是流传千古,“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句话说出来,就千古流传,但这句话后面的隐忍与冷血也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另外一句是针对弟弟收买人心的时候说的,“不义不暱,厚将崩。”这句话,虽然没有流传千古,但更能说明问题,凭什么在明知道弟弟不断收买人心的时候,郑庄公还能如此笃定?那是因为,他知道弟弟的所为作为,你可以收买的人,我同样可以,而且我比你还更有优势!
现在,共叔段自觉羽翼已成,兵发新郑,再加上城里还有一个准备打开城门接应的太后,这仗该有多大的胜算啊。取得郑国的传承,岂不易如反掌啊。
0 (2).jpg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看似对他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哥哥,在弟弟刚刚出发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他一切的计划,详细到具体的到达的日期和太后的预谋。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人力和资源才能支撑起来如此高效的情报网啊。
寤生送走自己安插了多年的密探。心里除了释然就是激动吧。他当即命子封率领二百乘战车,直扑共叔段的大本营——京城。虽然共叔段在京经营多年,但总是有一股力量在明里暗里宣扬王道正统,现在终于到了拔刀相见、以命相博的时刻,本来应该是公叔段最坚实的大本营——京城,却一见到王师就立刻顺从地投降了。
失去大本营支撑的共叔段只能逃入鄢城,据城而守希望可以寻找翻盘的机会。
寤生伐之,五月一战,共叔段大败,只好逃到共地去了。
随后……没有明确的记载,寤生是杀了弟弟,还是随他去了。我估计斩草除根的可能性极大,翻翻春秋的那段历史,有不少流亡在外的国主、公子最后都成功翻盘了,但这个共叔段却再也没有一点记载。也是因为郑庄公这个猛人,后面干得事情太多,估计就算是有那个国家收留了公叔段,最后也是要悄悄地送回来的。
这就是《左传》的第一个故事,这不到500字的古文,可以说打造了一个讲故事的范本。
但是,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一出家庭悲剧绝对是源于母亲的偏心。可以相像寤生有多少次,面对着母亲的冷落和打骂,忍受着弟弟的嚣张和跋扈,只有自己平复无人倾述的愤恨、和着眼泪独自吞咽下满口的血腥深埋在心里。
面对弟弟与母亲的联盟。寤生才能说出,多行不义的狠话,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仇恨和冷眼,多少幕后筹划和布置,多少密探和策反,多少收买和背叛……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个,不同的悲剧,只有一个源头,就是家庭里爱的教育不健全。像现在二胎家庭,老大与老二之间如果失去父母爱的平衡,必将导致孩子心理的偏执和缺失,为家庭的矛盾埋下种子。以史为鉴吧,好好爱自己的孩子们,别让他们觉得父母有偏袒和不公,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