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坐在办公桌旁才算工作,或者说,只有在办公桌旁,他们才能专心工作。
这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反射。由于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办公桌前,办公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等同于工作,这对我们形成了极大的心理暗示,甚至对“坐在办公桌前”这个仪式产生心理依赖,最终导致我们一旦离开办公桌,就感到工作无从开展。
可是,当我们离开办公桌时,明明带走了大脑,为什么不能继续进行思考?
1914年,爱因斯坦应物理学家普朗克的邀请,回到柏林,担任威廉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和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按照惯例,新院士需要登门拜访50位老院士。爱因斯坦听说心理学家施都姆普夫对人类空间学有所研究,于是决定先去拜访。
上午11点,爱因斯坦来到心理学家门前,女佣对他说:“主人不在家,要留话吗?”
爱因斯坦答:“不用了。”
说完他便踱到外面去散步,边走边思考问题,就这样过了三个小时。
下午2点,爱因斯坦再次敲门,女佣说:“主人在睡午觉。”
爱因斯坦一点儿也不着急,转身离开,一边散步一边在脑海中进行自己的公式推演。
直到下午4点,爱因斯坦才走进心理学家的家门。但在等待的5个小时里,他的研究却一刻也没有中断。
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办公室,无法再用办公桌来暗示自己专心投入工作,对零碎时间的利用能力便凸显出来,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在办公区域之外的地方高效工作。很多人都在用行动证明,只要愿意,只要方法正确,大部分的工作即使离开了办公桌,也能正常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