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中,学校为老师提供一间房子。平时的上课学习生活,都在学校里。我们一家四口都住在狭小的房子里。每逢寒暑假,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暂时告别学校的家,回到相距学校8里地的家——我出生的家。
跟人聊天说回家,我都会稍想一下,回哪个家呢。是学校的家还是乡村的家。
(一)
学校里的家,经历过两次换房,一次学校的整体搬迁入住。尽管时空转换,时过境迁,可学校里的家一直都是大段大段的记忆区。梦里梦外也时常是她。从小到现在,学校里的家待过的时间最长,成长的记忆也最深。
这里见证了我从儿童到现在的绝大多数回家的经历。从小学到在外求学,再到毕业工作。从这里走出半生,归来心即可安放的地方。因为有经历,因为有陪伴,因为有见证。
经历过那些成长记忆中的严苛,陪伴过那些烦心琐事的感伤,见证过那些时事变迁的无奈。而这一切都用心把她记忆,用心把她感受,成长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还在延续。
(二)
可是内心深处最快乐的家还是乡村的家。尽管贫困,但这个家陪伴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里有田间捉青蛙而满脸污泥的记忆,这里有沿着田埂路滚铁环的记忆,这里有田间满地油菜花开的记忆,这里有牵着牛哼着小曲的记忆,这里有偷吃瓜果而遭整天谩骂的记忆……无论快乐与伤悲,只要回到家,那颗扑通扑通不安分的心立刻安静下来。夜空繁星点点,睡梦中依然期待第二天的故事。
那些弥足珍贵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快乐满分的。时间把这一切都调成了一碗记忆浓汤,喝一点就会想起那些打闹,满地乱跑的景象。
(三)
后来我又多了一个家,我们家在市里买了一套房子。从此,我们也可以算作是城里人了。而我那乡村的家,渐渐地离我越来越远了。
乡村的家已然完成了陪伴清贫的阶段使命,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因为那里的衰败破旧,自然的凋零。守旧,安贫并不是生活的本质。
落后的乡村,贫困的家,终究会淹没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在变迁社会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那种老一辈的“习惯”和“经验”,在越来越年轻的一代人中变得格格不入。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往城市中心迁徙着,安土重迁的思想或许在我们这一代就已经慢慢淡化。
随之而来的“家”观念,也在悄然改变着。
(四)
从那以后的寒暑假,由原来乡村的家过渡到了城市的家。由钢筋水泥铸就的房间,每户都房门紧锁,不免让人产生一股压抑的感觉。尽管窗外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仍然时不时的遥想那时乡村家的美好。大门敞开,随时迎客,出门便是开阔地,自然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不管是乡村的家还是学校的家,或者是城市的家,对我来说都只有一个家,也只有一种理解——心安便是家。
不管是在求学,还是在外漂泊游历,只要回到家,心就安稳踏实。因为这里有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孤船漂泊后避风的港湾,是心的栖息地。走出半生,以梦为马,归来心安便是家。心若没有栖息地,到哪里都是流浪,到哪里都是无处安身。
PS:阿康正在参加万物增长新媒体创作大赛,请朋友们投上您的专属一票(长按下方二维码),谢谢!如能得奖,阿康在公众号和大家分享奖金!绝对诱人哦!请投黑脸阿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