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过年

作者: 孔孟之乡 | 来源:发表于2018-02-15 16:04 被阅读2次

      年龄大了,过年就显得没有滋味。当然,生活水平高了,也会觉得过年的无趣味。年味的淡薄,与年龄有关,人长大了,烦忧就随之而来,让人对世界产生一些并不美好的感想。不像童年,人小,单纯,简单,对任何事物都抱着美好和阳光的心情。爱热闹,爱吃喝,爱周围的一切。尤其是爱过年。不只热闹,而且有丰盛的食物。现在生活水平比童年高出许多,素食多,肉食也很常见。童年虽然贫瘠,但是那种简单的快乐却是让人怀念。

      过年往往守夜,看电视,嗑瓜子,一家人坐在被筒里。看电视节目,聊闲天,谈笑间,整个屋子里都充满了温馨。一种暖暖的家的感觉。让人感到尘世的幸福。这是一年中难得的休闲。这是一年中少有的温馨。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每个人都对新年充满了梦幻。电视节目要看尽了,瓜子皮布满床上和地上,春晚上又响起了“难忘今宵”。乡下的午夜前后,一阵接一阵的鞭炮声(家家都要放鞭炮的)连绵不断,有美丽的烟花闪现在夜空中。新的一年诞生了。

      当天要亮的时候,夜色还没褪尽,在吃过水饺、放过鞭炮后,乡下的人要拜年了。拜年的对象当然是同一宗族中的长辈,或自认为关系不错的外姓长辈。跟着父亲和叔伯,就逐户拜年。进门,先是寒暄,然后便跪倒在预先早就铺好的席子上磕头。给长辈的先人磕,然后再给长辈磕。这时长辈会拿出烟招待大人们,有时也倒一盅酒。对于小孩子,也有招待的物品。长辈会抓起一把瓜子,花生,糖块,塞在孩子的口袋里。大人、孩子最初往往辞让一番,随后就接受了。这会让人感觉到与人交往的温暖和美好。

      拜年的路上,有时就会看到别人故意扔的零钱。一毛的,五分的,随处可见。现在在我眼前还有一种绝迹的黄票子在晃荡。乡下人有自己朴素的想法。家里有了病人,总希望病人的病早日消除。办法就是扔掉些零钱,似乎零钱上有病的存在。扔掉零钱,病也应该会好了吧。人都讲个吉利,没人去捡那些零钱,包括所有的孩子。现在过年基本上是看不到人们随便扔掉的零钱了。也许人们的认识提高了吧。或者没有以前的“傻”了。这个习俗和乡下的往路上倒中药渣滓,是同样的心理。这里面有着心理暗示,有着无奈与迷茫,也有着希望与寄托。

      对于童年的我,上坟这个习俗,我没经历过。我的老家是在嘉祥县一个叫大庙李的地方。爷爷年轻时,来到杨庄这个地方定居,住亲戚家,也算倒插门。祖坟在老家,与老家的人鲜有来往,也没有人领着去。多年来,就没有上坟。直到爷爷去世的那年。我才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才体验到思念在阴阳之间,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童年的过年离我越来越远。却有些让我怀念。这些心情不会变淡,只会随着时光的消逝变得越来越浓。浓的化也化不开。追随一生。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现已创作作品700多篇(首)

    。作品见于《山东电大报》、《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心天地》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认可、推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的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ke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