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重新界定问题,答案就会更清晰。
有时候,一个问题问得好不好,它的重要性会远超你的想象。
1942年,牙买加中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教师夫妇,她们的女儿乔伊斯刚刚参加完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考试结果出来了,乔伊斯通过了考试,但却没有奖学金。
那天夜里,乔伊斯无意中听到父母在过道里悄悄地说:“我们的钱确实不够。”
事实上父母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也只够女儿第一年的学费和校服费用,第二年的钱是没有着落的。
乔伊斯的父亲饱读诗书,而且很有修养,也很希望自己的女儿有出息,但他无能为力。
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第二天乔伊斯来问父亲,父亲告诉她:“我们已经没有钱了”,扭头回到了他的书房。
对于大多数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结局。
不过乔伊斯的母亲却不甘心,她走出门来到邻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从中国人的商店里借到了学费。
从乔伊斯进入高中,到最终离开牙买加去英国读大学,整个过程中乔伊斯的母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乔伊丝后来嫁给了一个英国数学家,之后两人又移居加拿大,住进了漂亮的别墅。而他们一个儿子,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这个故事的结局很美好,但如果乔伊丝当初没能读上高中,事情又会怎样呢?也许根本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也无从得知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艰难的处境,饱读诗书的父亲给出的回答是“我们的钱不够”,而母亲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它”?
因为乔伊斯的父亲在考虑女儿升学问题时,困于表象,只想着“存款是否够学费”。一旦目光被这个问题羁绊,就会忘记思考“上学本身带来的潜在收益”。这就是乔伊丝的父母在面对同一事件时,问出不同问题,为事情带来的不同的走向。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借口,而是提出有建设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这,指引我们去往何方,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本文引自成甲《好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