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参加了一场蒙古原生态之声的音乐会,舞台上以原生态的演奏演唱方法,把蒙古民族音乐的原味,用极有气势和韵味的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体验,现场的感受更是棒得超出意料。
音乐会在河南艺术中心小金蛋举办,剧场并不大,有500余个座位,后排也依稀没有坐满。舞台布置也很简单,7位演出者座位旁边放着几种乐器,没有华丽的背景板、绚丽的灯光、甚至,没有主持人。
音乐在其中一位演奏者带着蒙语口音的汉语介绍后正式开始。当散光逐渐变暗成5束白光聚焦在演奏者身上时,一声浑厚丰满的大提琴响起,把全场人员的思绪拉回舞台上。
音乐,是一种频率,能勾起内心中的忧伤或者快乐,并随之释放、流动。音乐的最高境界,与观众共情。
比起其他华丽的舞台,我更青睐做一位这样的歌手,只需要一束简单的白光、一把吉他、一把琴,全场观众的低声轻和。这种共鸣的能量,胜过一切嘉许。
被现场的呼麦震撼
呼麦,蒙古族特有的声乐艺术,是由表演者用喉咙发出一个低八度共鸣音的同时,在口腔里又产生一个上方八度音的哨音,从而形成泛音,有"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几种,听呼麦现场演唱有“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之感,令人由衷感叹。
做自己热爱的,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
演出者对音乐单纯的热爱,调动全场人一起跟着缓急轻重打着节奏。
喜欢这场音乐会,更多的还有演奏者毫不吝惜对马头琴和呼麦的赞美。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马头琴是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其音色深沉、浑厚、苍劲、辽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蒙古族勤劳、强悍的性格特征。这种历史悠久的弓弦乐器有两根弦,每根弦又各由200多根小弦组成,演奏时对力度要求很大。经年累月的苦练,使每个成员的手指甲都被琴弦勒出了深深凹痕,也许正因这番苦功,他们的马头琴演奏总是一气呵成、收放自如。
演出者让全场尊重的,还有,对同伴的欣赏、对祖先的感恩、对大自然的热爱。正如女歌手其其格玛穿着妈妈缝制的演出服说,认为这是最好的服装。对每首歌曲的介绍后,都不忘跟观众表达对大家到草原的欢迎、以及,对大家共同保护草原的期待。虽然语言的障碍不能把他们的热情表达得很清晰,但是每首曲子后,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演出者的尊敬和支持。
草原歌曲,是带着温度的旋律。
喜欢草原歌曲,缘于几年前去巴拉格宗的路上,当一片如画的草原映入眼帘,同行人纷纷“哇塞”“天哪”“太美了”,这些词穷竭力表达感慨时,当地导游海默——一个藏族小伙子,静静地唱了一曲我们听不懂、但深情悠扬的歌曲。曲末,他擦拭了眼角的眼泪。问他是什么歌曲,让他如此动容。他说是他们藏族人民打小就会唱的一首、感恩草原的歌曲。每每看到美好的生活,他们就会情不自禁用这首歌,表达内心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
那一刻的触动,我至今难忘。
返场,是听众的呼声,也是对演出者的最高礼遇。
演出结尾,演员谢幕。一个半小时的演奏让全场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持续的呼声中返场。
演员再次谢幕,全场人员起立、鼓掌、致敬,经久不息……
能听到这么棒的现场音乐,并且与这么多懂音乐的人一起听,是一件幸事,也是听音乐会的最好礼遇。
置身于于美妙的音乐中,仿佛做了一次深度冥想。
这场有温度的音乐会,由安达组合演奏,诚意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