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在一起时,经常发生出现争执并告状到家长那儿的情况。这个时候的你会如何处理?是习惯性地偏袒一方,如“哥哥应该让着妹妹”,还是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帮孩子们做一个判决?
无论哪种方式,你会发现,很多时候熊孩子的情绪一上来根本不搭理你这茬。你以为的“公正”只是你以为的。你是否想过,孩子们可能并不真的关心最后的判决结果。
最近在读《正面管教》这本书,收获颇多。现身说法,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实例。
(背景:家里有一大一小两块小毯子。哥哥认为大的是他的,小的是七宝的。然而七宝认为两个都是她的(实际是一套),大毯子只是她借给哥哥的。于是,有了两个人对大毯子的争夺。)
01 「反馈感受,寻找共情」
不一会儿,七宝哭着向我走来。我一句话没说,马上蹲下抱抱她。几秒钟之后,我看着她问道:“宝贝哭成这样,是难过还是受了点小委屈呀?”七宝说:“哥哥刚才掐我脖子了。”我反馈到:“那是不是有点儿生气,委屈,还有点不甘心呀?”她点点头。
我这么做,属于「反馈感受,寻找共情」。
一旦孩子发现,你认同到他的感受,他就会信任你,接下来的沟通会顺畅很多。
02 「还原事实,反射倾听」
这时哥哥在一旁很不服气的说:“七宝刚才也打我了”。
我说:“那哥哥先说一说刚才发生的事情吧,也可以演出来还原刚才的场景。”
(哥哥的描述还挺客观,这一点上作为大人要充分相信孩子。)
听完他的描述,我又总结到:“我听明白了,事情就是哥哥想要大毯子,可是七宝不给,于是发生了争执,是这样吗?”
哥哥点点头表示同意。我要转头问七宝:“刚才哥哥对于事情的描述,你同意吗?”七宝哽咽着说:“有一点不同意。他是很生气的和我说话的。”
(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重点至少有一方已经转移了)
03 「家庭会议,深度探究」
我说:“好吧,那我们来开一个家庭会议吧。请围成一个圈坐好。围成圈的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感受。”
“请问哥哥,你为啥想要大毯子?”
哥哥:“我大妹妹小,就应该我盖大的,她盖小的。如果她盖大的,会很热。”
我问七宝:“你盖大毯子觉得热吗?”
七宝摇头:“不热。”
我:“那哥哥认为你会热并不是一个事实,只是自己想的一个观点,是这样吗?”
哥哥点头同意。我继续问:“还有别的原因吗?”哥哥说没有了。
我接着问七宝:“那你是怎么想的?这个毯子一定不能给哥哥吗?”
七宝:“我就想的是每人轮流盖两天。”
我:“那在哥哥和你抢毯子之前,你有和他说过这条规则吗?”
七宝:“没有,我自己心里想的。”
我:那就是说哥哥并没有和你达成这样的协议。如果今天把大毯子给了哥哥,你会特别难过到哇哇大哭吗?
七宝:不会。
我:“会伤心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吗?”
七宝继续摇头。
我:“那会有什么感受?”
七宝:随便怎么样都行。(她想表达无所谓)
我:“妈妈看到,大毯子对你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你刚刚就不给哥哥的主要原因是?”
七宝:“他没有好好和我说话!”
哥哥:“我一开始好好说,他不给,我才生气的。”
我:“那哥哥和七宝好好商量的话,七宝会给吗?”
七宝点头。
我示意哥哥重新问一遍。
哥哥:“七宝,哥哥今晚盖这个大的,等我回天津以后,你每天都能盖,可以吗?”
七宝爽快的说:“拿走吧!”
(开家庭会议的原则是:分清孩子们的事实和观点;不偏袒任何一方;仔细聆听并及时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04 「做好总结,考虑将来」
“所以这件事主要在于没有好好沟通。那我们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想办法通过好好沟通来解决?”
两个小朋友点头。
我还不忘夸赞一波:“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欣赏哥哥能客观的陈述事实的本领,也发现七宝能抓住重点问题。你们还是很棒的!”
(这一波夸赞是为了把他们的好行为延续下去)
写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心好累:这么一件事还需要大费周章来个家庭会议?但事实是,在当时的对话过程中,我觉得既好笑,又惊奇于孩子们能有这么多的想法,以及一些你所想不到的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