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因为疫情的缘故,没有到逝去的先祖坟前祭拜,且把遥思记心间。
今天这篇文章,是好长时间以来都想写的,只是由于各种繁杂的事务缠身,迟迟没有落笔成文。
人,都是凡胎肉身,都吃五谷杂粮,从出生到离世,没有人会逃脱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
繁衍为传续,养子为防老,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典型中国家庭长久以来的观念。
虽然养儿防老这件事,在独生政策执行后,有些不靠谱了。因为,儿,已经自顾不暇了。
娃娃出生,在照顾这件事上,是不用担心的。一家人围着一个娃,争着亲,抢着宠。
当人的生命走到垂暮之年,从某些特征上,是与娃娃相似的。
蹒跚,健忘,呆滞,无助、任性、恐惧……老年人,同样是需要关爱、照顾的一个群体。
但似乎与同样需要关爱、照顾的娃娃相比,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很多的现实无奈所造成的。
尤其是独生子女成家后不在身边的老人,晚年的境况要么夫妻二人相互照顾,前提是至少一方的身体还能自理。
要么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前提是要负担得起高额的入住费用,还要能够接受和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却也是一个不能不说的话题,选择屏蔽式的忽略或刻意不思不见,都于事无补,因为很快这种窘迫就会痛及己身。
远在天边的子女,每年还是应该尽量抽时间回到父母身边看看,哪怕就只是说说话,吃吃饭,刷刷盘子,洗洗碗。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天伦之乐,一种让父母身心快乐的孝顺。
一个人的德行心思是有基因的,言谈举止是会传教的,对上辈态度、行为的善与恶,是会从下辈的遗传、效仿中反噬其身的。
厄运与病痛的出现,实际就是一种现实反应。
这不是什么玄乎的命理运程,也不是糟粕的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科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存在于天地万物间的守恒定律,也属于哲学范畴。
也许这种现象会很快出现,又或许短期内显现不出,但终究是会在某个时期,通过明显的载体,切切实实的出现在面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人故去后,城市的遗体告别和公墓制度,已经很少出现那种奢华的告别和祭拜仪式了,是一种管理规范,或许也是本身价格不菲的墓地费用的原因。
在农村,一些在外发迹的人,在操办离世亲人的丧事时,还是会采用一些吸引人眼球的方式:传统乐器哀奏轰鸣、送别队伍声势浩大、焚烧祭品种类繁多、修建坟墓规模宏伟等等。
不知道老人暮年的生活,被照顾的如何;
久卧病榻,被探望、护理的怎样;
晚年的精神生活,是否体会到身心愉悦的天伦之乐;
合上眼睛的刹那,是对其乐融融的家族生活的眷恋,还是对不肖子孙行径的难以瞑目。
唯一能让人知道的,是这些表面的热闹和风光,是给别人看的,过世的他们是体会不到任何荣耀的。
有些子女,在父母亲过世后,甚至不敢进老屋,说是害怕。
在害怕什么呢?这世界上有鬼魂吗?
如果有,那么这个鬼魂只会存在于人心,脑海。
是愧疚,是悔恨,是胆怯,是胡思乱想,是反作用力作祟。
世间无鬼魂,心虚自有愧。生前尽孝,病榻尽责,俯仰天地,无愧于心。生前病榻,亲手喂食的一碗米粥,胜似身后,墓地焚烧的百吨纸钱。
由尽孝父母,到立身做人,无不如此。
有些人在指责、埋怨、嘲讽他人前,请先由己及人,常思己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怙恶不悛,终遭天谴。
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否认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
也许很多有钱人,特别是有故事的有钱人,却正在发出这样的感慨:有钱能使人成魔。
他们醒悟到:房子再大,卧榻不过三尺;燕翅参鲍,对人的滋养远不及五谷杂粮;名牌裹身,与普通衣物功能无异;拼命赚钱,没有健康等于便宜他人……
更不可把所谓的有钱,当做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资本,金钱与罪恶,有时是捆绑在一起的。一旦疯魔,无药可救。
钱,乃身外之物,活着是财富,死后是废纸。不能没有,但也不能搭上健康,甚至用生命去追求。
人生,用不着大富大贵,最大的福分莫过于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金钱财物,不用太多,有点保险用于看病,衣食住行无忧就行;
尽到赡养与抚养的职责,每天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灭顶的天灾人祸,有钱也推不动这盘磨。
最后,还是要着重强调健康的重要性。晚年子女指望不上,还是要靠“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另一半,另一半的选择重点是要有好的品德。
只要健康快乐,哪怕是平淡的活着,远远胜过殚精竭虑、锦衣玉食的舍命忙活。
也许,最痛苦不甘的,不是忙活半天留下身后家财万贯未花,而是忙活成了为他人做得嫁衣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