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天,作者从豫章(今南昌)调往杭州去就任大理少卿,途中经过东流县,有感而作,即兴题于某处的墙壁上。
词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回想(可能是假托)曾和一个女子在这里分别,来表达内心满腹的惆怅和伤感,恰如词中所写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这是一首写离恨闺情的词,很可能是借儿女情事的忧伤惆怅来暗寓对于国事的感慨和忧虑。因为“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朱彝尊《陈纬云红盐词序》)。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当时辛弃疾三十九岁,按照邓广铭的说法,这是辛弃疾故地重游,寻访年轻时曾邂逅的一位女子不遇有感而作的一首遣怀词。
从词的内容来看,邓说或可信。当时的辛弃疾,或者二十出头,或者 三十左右,总之是风华正茂,英雄当年。如此,把这首词的主旨解为纯粹的爱情词也无不可。
但是,对于男女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不是花间词人那种缠绵缱绻和无法摆脱,而是把其一往情深归寓于感慨无限的喟叹之中。其音调也是低回中有昂扬,凄婉中有劲健。
这样的爱情词,也只有辛弃疾这样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功名和百姓的安乐相联系的铮铮硬骨的词人才能写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