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往事】布莱顿——帝国兴衰的旁证

作者: GIT叙事者 | 来源:发表于2023-04-14 23:01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闲说光明屯

布莱顿的英文是Brighton,由Bright加上-ton这个词尾构成。

-ton是特别常见的地名词尾,源自于古英语的-tun,意思是有围栏保护的聚居点,即村庄。

-tun恰好和屯的拼音一样,这算是东、西共通吧。把Brighton翻译成光明屯,更接地气。

到了近代,以前的很多小村庄都成了城镇,所以也有一种解释,说-ton是town的弱读,意思是镇子。

光明屯升级为光明镇。

但按照中文的传统,或许应该称为光明屯镇,进而是光明屯市。

2、寻找光明屯

在英格兰,对阳光的追求,通常都是一路向南。

光明屯不偏不倚,座落在雾都伦敦的正南。

驱车一直通往海边,就是光明屯了——距离伦敦大概是80公里,相当于从广州到中山的样子——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是高速公路,全程居然要花费2个小时。

光明屯的位置(引自bing map)

在英国,有许多人也会选择火车出行。如果你也喜欢火车,那么恭喜你,从伦敦到光明屯只需要1小时20分钟不到的车程。

结伴出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的,在几个段子激发的大笑声之中,春光明媚的光明屯忽而就展现在眼前了。

春光明媚的光明屯(引自getyourguide)

3、“恶趣味的杰作”

光明屯在18世纪末期已经不是一个屯,也不是一个镇了,而是英格兰闻名遐迩的海滨疗养胜地。当时的摄政王(the Prince Regent)就曾经到光明屯享受“疗效海水”(medicinal waters)。

这个摄政王成了后来的乔治四世,以嗜酒如命、挥霍无度、奢华土豪著称。但他也非常慷慨地赞助各种艺术,并醉心于建筑研究。

摄政期间,他聘请建筑设计师约翰·纳什(John Nash)在光明屯精心打造了一座混合了莫卧儿、中国风以及鞑靼风的的神奇皇家行宫(The Royal Pavilian,也翻译为英皇阁)。

《新光明屯指南》(The New Brighton Guide)称其为“疯人院”,大概是源于两个因素。一是该行宫修建时,乔治三世罹患精神病,摄政王才成为摄政王;二,则是在当时看来,这种建筑的风格实在是脑洞横开的。

光明屯的皇家行宫(The Royal Pavilian) (图:diego_torres @ pixabay)

是不是觉得这个建筑外观很眼熟?对比下面的图看看吧。

泰姬陵(Taj Mahal)(图:BituDas @ pixabay )

泰姬陵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妃子于1631年至1653年在阿格拉而建的;而皇家行宫修建于1815–1823年间,相差180年。

把别人的妃子墓抄袭来做行宫,这倒是很符合摄政王风流倜傥的人设。

行宫的内部则体现了英格兰上流社会对东方神秘中国的向往。瞧这宫灯,龙袍,瓷器,以及这金色和朱丹,一派清宫景象!想必康、雍、乾三朝外聘的不少传教士把帝都气象带回了欧洲,影响深远。

皇家行宫内饰充满故宫风(图:Cooper–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除了总体上的印度外观和中国内饰之外,皇家行宫也混合了鞑靼风。

皇家行宫的鞑靼风(图:Tony Hisgett)

可以对比一下哈尔滨的鞑靼清真寺。

哈尔滨的鞑靼清真寺

或者鞑靼斯坦首府——喀山的Soltan清真寺。

Soltan清真寺(图:)

当然,从其高耸的姿态来看,皇家行宫也受到英格兰18世纪开始的哥特式教堂复兴的影响。

一座皇家行宫,把陵墓、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方皇宫七拼八凑在一起,难怪被称为恶趣味的杰作。

4、帝国兴衰的旁证

然而,这座皇家行宫的怪异混合风格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现在的角度回望,它堪称帝国兴衰的旁证。

这一切要从莫卧儿王朝说起。

莫卧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于1526年在印度建立的王朝。

历经巴布尔、胡马雍、阿克巴、贾汗吉尔、沙贾汗、奥朗则布等6位君主后,在17世纪中期,帝国版图达到了最大,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在整个17世纪的初期和中期,莫卧儿王朝的经济总量大约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强,排名第二。

奥朗则布(1658-1707)是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位盛世君主。其后就进入了“后期莫卧儿”,皇帝大都昏庸无能,内乱外患频仍。

而这个时期的欧洲是什么样的呢?当时欧洲经济总量也就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不到,其中最强的是法国,其经济总量差不多只有莫卧儿王朝的五分之一。

但这个时期,也是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生产力正在不断得到解放;同时,整个欧洲不断地开拓新航线,推动着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这个时期,一个闻名遐迩又臭名昭著的公司——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诞生了。这个1600年由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权特许的贸易公司,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

不妨看一下同年代欧洲各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列表”: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
丹麦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16年;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28年;
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64年;
瑞典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31年;
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75年;

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什么没有?欧洲列强争先恐后地和世界经济第二大国通商,觊觎莫卧儿王朝的资源和市场。

在这些东印度公司中,成就卓著的当属由英国强大海军撑腰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于1608年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地区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点,逐步扩散到印度各地;历经200年的经营和军事入侵,到1803年攻占了德里,将莫卧儿皇室变成了东印度公司所控制的傀儡。

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建立了英属印度,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就在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高歌猛进的时期,英国在欧洲赢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其中,四次对荷兰的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而英国-普鲁士联盟对法国-奥地利联盟的七年战争的胜利,使得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

总的来看,十八世纪是莫卧儿王朝走向衰落,英帝国走上历史舞台中央的阶段,英帝国干掉了莫卧儿这个世界第二大国。

这个时期的世界第一大国是谁?

中国!

版图最大的莫卧儿王朝是奥朗则布时期,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年间。中国在1600年前后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约三分之一,到了康乾盛世,国力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态势。

新兴的英帝国既然干掉了世界老二,自然,对世界老大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但在19世纪初期阶段,英帝国对遥远东方的这个强国还是非常忌惮,也充满神往的。

当然,得陇望蜀是帝国主义的本性,殖民扩张是帝国资本的必然手段,在垂涎了三十几年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了。

位于光明屯的皇家行宫,其设计与修建年代正好是不列颠联合王国拿下老二,觊觎老大的时期,所以披着印度陵墓的外衣,怀着中国宫廷的内心,也就不奇怪了。

5、从渔村到都市

光明屯在1760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个小渔村,大概有400-500户人家,那时候皇家行宫的位置是晒渔网的地方。

光明屯人口开始增长的机遇来自于一个叫做理查德·罗素(Richard Russell)的医生。他积极推广海水疗法,包括海水沐浴、海水泡澡和海水饮疗。

1750年他写了一篇拉丁文论文《De Tabe Glandulari》,建议使用海水来治疗淋巴腺肿大。由于广受欢迎,他在1753年将诊所搬到了光明屯,专门做海水疗养。这个诊所现在成了皇家阿尔比恩酒店(Royal Albion Hotel)。

海水疗法让光明屯得到了上流社会的青睐,成了一个疗养地,也吸引了一些旅游者和从业人员,到1770年人口增加到598户,3140人[1]。

而人口真正快速增加的时期,主要有两次。

一次是前文说到的,摄政王在这里修建了皇家行宫,作为度假、艺术活动以及寻欢作乐的场所,1821年的光明屯人口达到了24429人,比1821年的12012人激增了103.4%

另一次是1841年修建了通往伦敦的铁路。火车带来了游客,更带来了投资、工作机会和人口。1851年人口达到了65569人,之后稳步提高。即便在一战和二战中,光明屯的人口也一直增加,目前大概是30万左右,是东萨塞克斯郡的行政中心。

光明屯成了一座都市

6、布莱顿电影学派

光明屯是现代电影发祥地之一,英国影视创作中心。

1896年1月,最早的投影式电影从发源地法国巴黎来到了伦敦,2月在摄政街理工学院(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前身)开始放映商业化的电影Lumière Cinématographe。

乔治·阿尔伯特·斯密斯是当时的观众之一,他是一位光学幻灯放映师,来自光明屯旁边的霍夫镇。

而1895年,一位叫做罗伯特·保罗(Robert W Paul)的英国电气工程师改装了爱迪生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加装了一个投影装置实现了投影式电影,还和一位摄影师合作拍摄了英国第一段短片。

恰巧的是,罗伯特的影片同一天在芬斯伯里技术学院(Finsbury Technical College)放映。一周后,光明屯也开始了该短片的放映,这是除伦敦之外第一次在其它英国城市放映。

乔治·阿尔伯特·斯密斯回到光明屯,相信他深感震撼,很快就投入到了电影的拍摄和播放中去,成为英国电影布莱顿学派的先驱。

史密斯对电影摄影的特技进行了自觉的尝试和探索,把特写镜头与远景交错使用,其怪异喜剧《玛丽珍妮的灾难》(Mary Jane's Mishap,1902年)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剪辑手法。

玛丽珍妮的灾难剧照

英国布莱顿学派为电影带来了富有创意的演绎,平行动作的交叉、外景拍摄、景别交替、以及内容上的现实主义,他们真正涉及到了电影语法的实质。

光明屯也是英国最古老的电影院之一的所在地,1907年就建成了一个容纳30人的影院“The Electric Bioscope”,由位于Western Road 129B的一家商店改建而成。

现存最早的电影院则是位于Preston路上的约克公爵电影院(The Duke of York’s Picturehouse),建于1910年,到现在还在运营,是英格兰最酷的电影院之一。
约克公爵电影院 约克公爵电影院的位置

嗯,光明屯的光明,不仅仅来自于明媚的阳光,也来自于摄像机和放映机的艺术之光。

最后,别忘了光明屯的音译是:

布莱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市往事】布莱顿——帝国兴衰的旁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oo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