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去看了《狗十三》,一个关于少女成长的故事。
“少女成长”这四个字,听起来是带着少女清香的体味,散发着青春葱郁的气息美好,忍不住就想扬起嘴角。然而事实是,它是充斥着“血淋淋”的“美好”。
“成长”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代价是——
我再也不能没心没肺的哭和笑了。
少女李玩从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亲再婚后,与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父亲本就不知该如何告知李玩她有了一个弟弟,还不慎因课业与之起了冲突。为了讨好女儿,父亲买了一只小狗给她。热爱物理的李玩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并与小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料小狗却在一次意外中走丢,李玩大闹,全家上下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继母买了一条相似的狗代替,却被识破,李玩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大晚上喝酒不归,多年未出门的奶奶为了寻她差点回不了家。为此父亲狠狠的打了她一顿,他说她“不懂事”。
从那以后,李玩就变了。她开始学着去变成大人口中的“懂事小孩”,她与大人们“和解”了。她可以在父亲的饭局上将父亲让她喝的酒一饮而尽,她可以喝下从小不爱喝的牛奶,她可以接受弟弟的到来,她甚至可以吃下饭桌上的狗肉,并笑着说“谢谢叔叔”……
是,李玩看起来“懂事”了很多。她不再哭,不再闹,不会再让家人操心。可是,这真的是好事吗?
所谓“懂事”,不过是压抑天性。
我接触过一门课叫“解放天性”,这是许多表演课都会安排的一门课。顾名思义,释放自己的天性。
当然这门课并不只有一种形式,它有多种。我记得的其中一种是,老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任何一种动物,怪兽啊或者什么,然后你学生你想象的那种动物走路,包括表情、手势都可以表现出来。
到后来,我看到这些学生真的变成了怪兽,他们并没有在意周围还有其他人的目光在追随着他们,他们用着奇怪的姿势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甚至后来还“打起架来”。
为什么表演课中通常会有这门课存在?因为演员需要“松弛”。《我就是演员》里,导师们经常夸奖演员的表演时,总是会说“某某某的状态很松弛”。表演就是这样,尽情释放,不要压抑,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只有如此,你才真正成为你所饰演的那个“人物”。
这就是“天性”的魅力。
我们在电影后期看到的李玩,是已经完全压抑了她的天性。她早期会和大人反抗,会哭会闹,虽然让人很闹心,但有哪个小孩子是不让大人操心的吗?如果有,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孩了,因为已经没有小孩的特性了。
只有成年人才会“脸上笑嘻嘻,心里MMP”。就算你内心多么波涛汹涌,表面上也只能表现得风平浪静,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包容。所以我说李玩也是直接成长为大人了,因为大人们不再那么包容她了。
她的笑是假的,她的笑带着保护色,她没有那么可爱了。
被迫成长,不是我想要的。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父亲狠狠的把李玩打了一顿以后,又安抚她“爸爸不该这么对你”。这就是所谓的“先给你一巴掌,再给你一块糖”。从那以后,李玩就变得“懂事”了。
对此我感同身受。
我以前经常跟我妈吵架,即使是她错了也不会礼让,我常常会委屈到哭。但是事后,她又会来跟我道歉“对不起,你知道妈妈性格就是这么冲,你体谅妈妈一下”。本来明明是她的错,但是她一道歉,我就会觉得是我错了。慢慢的,我就很少与她吵架了。
我慢慢的“懂事”起来,却常常不知道要怎么去处理“明明是大人错了”这种事。因为随着你年龄的增长,大人们眼中的你不能再任性,他们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小心翼翼的保护你的天真可爱。
他们觉得——
“你也要像一个大人了。”
“你要懂事了。”
“你不再是三岁小孩了。”
在越来越多这样的话语的“洗脑”中,我们慢慢开始认同与妥协——嗯,我以前太不懂事了,我以后不可以再这样了。
于是,我们就真的不再胡闹,不再任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心里都要思索一下“如果这样做,大人会不会不高兴”“我这样做,是懂事的吗”……终于我们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坦然和可爱,我们的话语里也开始包含着许多无奈和忧心忡忡。
可是凭什么呢?凭什么我们的成长速度要被调快?为什么在本该放肆的年纪里要迅速成长为大人?
大人们没有想过,他们说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做的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其实杀伤力极强。无形中,摧毁了孩子们心里的梦。他们不敢再肆意的笑,情绪的波动也慢慢的从强变弱。
所有佯装出来的东西,正式宣告了孩子的成长期一下子缩短了,而且还在持续缩短中,直到有一天变为“0”。
她成长了,可那份弥足珍贵的天真笑容,再也不会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