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自己的读书笔记文档,从2016年10月到现在,做了笔记的书籍总共有145本。然而,能记得书名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记得其中内容的更加的少。最近参加了掌阅的读书打卡送手机活动,重新看了小六的《洋葱阅读法》以及把自己之前看过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翻出来再重新看了一遍。把自己觉得有道理比较重要的总结如下:
第一点,弄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想在书中去寻找安慰,同时有一种迫切的提高自己的想法,所以当时阅读了一些哲学,还有个人提升的一些书。抱着开卷有益的想法,觉得只要我看了总会有用,不管是什么书,先看了再说。结果就是除了个别的观点,什么都不记得,更别说提高。
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弄懂一个概念,学习一个技能,也可能是体会文字的优美,获得心灵的宁静,又或者是纯粹为了消磨时间。对于不同的目的读书方法是不同的。
第二点,如何选书。
知道自己的目的以后就可以开始选书了。以前我是关注了几个读书的公众号,看到别人推什么书觉得自己感兴趣就去找来看。现在有了目的之后就不同了。
例如,我想学习哲学方面的书。那我会去公众号,论坛等寻找哪些书被人推荐,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如何用这些书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当然学习类的书会枯燥难懂,这个这个时候就可以从简单的难度低的趣味性的读起,例如可以先看《苏菲的世界》入门,保持兴趣,不要一开始就看名家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可能直接消灭了自己的积极性。
利用网络迅速的找到合适的书,再用不同难度不同阶段的书构建学习的体系,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这样在读书过程中,随着概念不断加深,不断印证之前看过的内容,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哪怕是消磨时间的读物,先花时间进行筛选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何乐不为呢?当然有人喜欢那种不经意间不期而遇的读书惊喜,那就看个人喜欢了。
第三点,开始读书。
以前我的做法是拿到书跳过不感兴趣的前言序言,从第一页开始读一直到结束。这样的好处是不会遗漏,坏处是按部就班,读到不感兴趣的内容特别烦,要强迫自己看下去。
现在先翻翻封页,看看推荐语,再看序言,会对书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有时推荐人或者作者会告诉你哪些内容可以跳跃看,哪些互相有联系。最后看目录,可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正式开始看的时候,可以先看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要寻找的内容,再泛读一遍把整个内容串联起来。
第四点,回顾
看完以后,再对照自己看书的目的,想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有了答案,或者有相关的收获。文学类的也可以想想哪个句子哪个情节让自己有了什么感悟,作者的写作方式巧妙的地方等等。
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内容,遇到精妙的句子或者需要的内容可以摘抄下来,会更让你理解这本书。用笔抄更加加深印象,而用APP或者电子文档便于归类查找和保存。我是用笔先列提纲,再录入电子档。最后形成一个思维导图。据说图片化更容易记忆。
这样读书的速度可能慢了,但是加深了对书的理解记忆,应该是提高了效率。
嗯,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