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开篇第一回就说了,是一个关于“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故事。
贾家自荣宁二公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荣昌。到了曾孙辈贾元春又加封贤德妃,奉旨省亲,风光无限,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盛极一时。
贾府为元妃省亲斥巨资兴建了大观园,其间厅殿楼阁峥嵘轩峻,树木山石蓊润如洇,房舍院落精致奇巧,室内陈设富丽奢华。
这么一个如同仙境的所在,竟然藏着一个田庄,黄泥矮墙,茅屋数间,土井轱辘,还有山坡下一畦畦菜蔬。这就是被元妃命名的“稻香村”。
“稻香村”的独特设计,首先受到了贾政的欣赏。他带着宝玉及随从验收大观园,蓦然见到如此乡村田园景致,颇有几分惊喜,说道:
“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步入室内也是纸窗木榻,一洗铅华。贾政心中欢喜,却问宝玉此处如何?宝玉没有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是直抒胸臆:不咋滴
贾政训斥道:“你只知道繁华恶俗,哪里懂得欣赏这种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宝玉不服,说:“那如何理解‘天然’二字呢?在这里置一田庄,分明是造作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郭是城外建的一道墙,这里指不靠近城市),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
宝玉嘚吧嘚把说了一堆,把他爹气得脸色发青,喝命:“叉出去!”
父子俩对“稻香村”有截然不同的观感。其实这种差异只是来源于年龄、阅历的不同而已。
宝玉只是一个天真孩童,在他眼中,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情事理,一派天然。稍有穿凿,便了然于心。所谓干净的眼里容不下一粒尘土。
而贾政宦海半生,资质平平,才干平平,依靠祖上的荣耀袭了一个官职。混到暮年,也只是升到员外郞,相当于五品官员。
如果不是有元妃和内兄王子腾的照应,可能这个位置也未必有份。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难免心生倦意,升起退隐之心。所以见到稻香村的田园风光,才会情不自禁表达“归农之意”。
而同样赞赏“稻香村”的,还有元妃。她贵为皇妃,荣耀至极,为何仍会欣赏农舍田庄?其中衷曲,在省亲时与父亲含泪说的几句话中可以窥见一二: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元妃虽贵为皇妃,但她觉得还不如生在普通的田舍之家,至少能享受天伦之乐。
她人前的风光,人人称羡,但背后的辛酸,却鲜有人知。
一方面远离亲人,难以团聚;另一方面伴君如伴虎,祸福难料。而后宫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更可能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令人视为畏途?
正因为如此,当执事太监告知元妃,回宫的时间已经到了,元妃“不由地满眼又滚下泪来”。
这泪不仅是对亲情的不舍,还有对自己在宫墙之内的前途命运的畏惧,以及万般无奈。
所以不同的生命历程,会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对元妃和贾政而言,即便是一个穿凿扭捏,虚假造作的田庄,也仍能慰藉他们疲惫的身心。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他们眼中 ,侯门深似海,有看不见的苦;庄户贫陋贱,有品得到的甜。
谁说老天不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都给你相应的苦和相应的甜。当人体味到了表象背后的东西,便向前进了一步。
然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仍不是最高的境界,何人能到达“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是那大荒山青梗峰下的一僧一道,还是大彻大悟飘然而去的甄士隐?我想,更有可能的是执笔写下这传世经典,旷世杰作的《红楼梦》的作者,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与感悟全部浓缩在这部著作之中,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一份恭恭敬敬的心,继续细细品读,细细体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