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这篇短篇小说大家应该都读过,这是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过多次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莫泊桑。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是对不上号,但是只要简述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你一定就会想起来。
教育部小职员的妻子,受邀参加教育部长的晚会。爱慕虚荣的妻子为了参加晚会,向朋友借了一条珍珠项链,晚会当晚,妻子出尽风头,但是灾难发生了,妻子弄丢了项链。小职员与妻子花上了所有的家产,还借了一大笔钱买了一条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为了还债,小职员和妻子用了十年时间省吃俭用、辛苦劳作,最终把债还清之后,妻子遇到了之前借项链的朋友。已经被辛苦劳作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妻子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朋友当年借她的项链是假的。
故事到此为止。
莫泊桑在小说开头,以讽刺的口味描述了妻子的贪慕虚荣与不切实际,而在最后妻子遇到朋友的时候,她为自己亲手劳动还清了债务感到自豪满足。
因此,我们初中学习通常都会总结主旨:这篇小说讽刺了此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堕落,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光荣。
这确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结尾的假项链也非常具有戏剧性,余韵悠长,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但是今天读毕飞宇的《小说课》这本书,有一个章节讲到这篇短篇,对于大师的功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作者毕飞宇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如果把书中的故事搬到当代的中国会怎么样?
于是,作者给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换了一个中国名字。
2005年,在北京,教育部秘书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因为虚荣,她向富婆秦小玉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去了。派对结束后,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王宝强和他的太太四处打工。10年后,也就是2014年,这对夫妇终于还清了债务,他们在国庆长假的九寨沟遇上了富婆秦小玉。秦小玉没能把苍老不堪的张小芳认出来,然而,张小芳十分自豪地把真相告诉了秦小玉。秦小玉大吃一惊,反过来告诉了张小芳另一个真相:“那串项链是假的。”
这个故事你觉得怎么样?
如果没有前面那么多的介绍,作为一个全新的故事,你会觉得这个故事透露着如此多的诡异。
毕飞宇在书中随便就举出了十个不符合我们国情的地方,比如下属的妻子参加领导组织的派对,一定会以低调为主,至少不回去抢上司的风头;比如一条钻石项链真的需要教育部公职人员夫妇十年的劳作吗;比如,当一个人果真弄丢了一件借来的如此昂贵的物品,ta真的会买一件一样的还给主人吗,这种可能性有多少……
毕飞宇借此指出,《项链》之所以是世界名篇,它的逻辑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许多书中没有花笔墨描写的,关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
比如契约精神,两人弄丢了朋友的东西之后,作者没有任何笔触在两人要不要还的思想斗争,关于两人的人品等的描写。
换到中国,我们当然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但是作者一定会对此有一定铺垫,描写主人公的诚实、有信用,但是《项链》中完全没有这样的文字,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当时(1985年左右)的法国,契约精神的深入人心。也就是不加说明的话,小职员和妻子不会做别的选择,他们是正常的普通的,如果他们想要赖账或者逃跑,才需要多加说明。
毕飞宇认为,莫泊桑所批判的那种社会环境,反而有很多值得当代人学习的可贵品质,比如诚实,比如耐心。
脱开《项链》这篇小说和毕飞宇的精彩分析,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事情。
现在的网文创作中,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当我们创造一个世界、塑造一个世界观的时候,该如何去一点一点地搭建这个世界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呢?
我觉得,或许写出来东西反而不如文字背后的东西重要。
我们大可以写,这是一个法治社会,这是一个文明社会,或者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但是这样的文字,毫无疑问是苍白的、没有力量的。
当我们看到人物的怪异行动时,会思考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合理地解释。
更高端的写法是什么呢?不去解释,直接描写。
直接写人物想当然的不假思索的选择,读者自然地会带入人物的角色中,不用写“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这样的文字,直接描写强者欺凌弱者就可以了。
人物的行为,自然就会揭示社会的氛围。
同样的,描写人物的特质,也大可不必直接写出。
以人物的行动、选择去揭示,让读者一点点地发现人物的性格,一定会更有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