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一)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一)

作者: 天行武道养生阁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17:45 被阅读16次

    吐法,有时是指吃的药,反应出来是吐的现象。

    《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一)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病在下,引而接之攻下;病在中满,攻下,大小便排出。

    汗法(病在表),吐法,下法。三种法治。若巨痛,病来势凶猛,快,比如痛风,下针后边上按摩推拿取针,再下针后重复推拿后取针,然后再继续重复……实症:持续的痛,散而泄之。(虚痛:隐隐约约的痛感觉)。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有问题,先固阴。比如肝病,便秘,阴有问题,先治阳,让大小便通,再治疗肝病,就很快好。

    青筋瘀血(血实),要放掉瘀血,不然单靠药物治疗时间很长。

    气虚,要牵引导引它,气不足用针灸。“虚则补其母”,使其气血平衡。

    阴阳离合论(六)

    阴阳可以无限的分下去,有一个区分原则,就是以地表为界,地下的,未出土的称之为阴,阴中之阴;出土的为阳,阴中之阳。换做人体,以胸腔横膈膜为界,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肾的上面为太阳,阳经从地下而生。

    三阴三阳。

    太阳,阳明,少阳,张仲景的三阳篇,就从此篇得出。太阳主开合(人体与自然的接触面),少阳为开合的关键,为枢,阳明主收合,到此为止。三者搭配很好统一时,可称之为一阳。(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阴阳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精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太阴,阴中之阴,脾经,主开合。少阴,肾,阴中之少阴,肾经,开合关键,为枢。厥阴,肝经,阴中之厥阴,主收合。(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

    气运于里,形立于表,阴阳离合、表里相成。

    太阴前面就是阳明。

    “薄而勿沉”,这是句非常重要的话。自然界的东西,能吃的,都含有营养,纤维,水,而维生素片,只有营养,没有纤维和水,新陈代谢不了,吃了就会累积在身体里,会沉,固不要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自学笔记(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j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