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 心解:身心灵与道合一
【第十章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第十章依然在揭示天道规律的特点,守护灵魂与坚持大道能够互不分离吗?我们说坚持大道就是在守护我们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灵魂,你的灵魂是处于什么状态呢?你只要守护大道。你的灵魂必然是洁净,是澄澈的。
后边说聚合精气,归于柔顺,能够像婴儿一样,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很多的人,他的德行境界修到一定程度以后,真的会像婴儿一样,心越来越纯粹,志向越来越高远,行为越来越厚重,道德越来越纯粹,这就是不断修养自己,这也是致良知以后所能体现出来。
有一句话叫“贵人语迟”,很多贵人说话都很慢(我说话语速这么快,就说明我不是一个富贵之人,还要继续修身努力)。
据说曾国藩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有时可能是一刻钟冒出一句话来,让别人都等的焦急。他的心是纯净纯善,没有杂质,也没有过多的欲望,所以他说话也没有焦躁。
《大学》里说:身有所忿滞,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要,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些东西他都没有,所以他的心就像婴儿的心一样,特别澄澈,不断去践行道德,践行学问,最后就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的状态,走了一圈儿又回来。但是有的人呢,走着走着就回不来了。为什么?他迷到才、色、名、食、睡里边。
“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
所以说洗涤微妙的心境能够没有瑕疵吗?我们要不断洗心,一天洗多次,“吾日三省吾身”,他人一天能洗三次心,你更厉害一些,那你一天洗六次的话,你的德行一定会越来越高。
曾国藩在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毛病以后,他怎么办呢?改正,用写日记的方法,每天反省自己犯了一些什么错误,改正了没有,坚持了很多年,最后终于成为一代道德修养极高、能量极大、成就也是非常之大的人。所以说他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叫“涤生”。
什么是涤生呢?涤去污秽,重获新生。所以说,人不怕犯错误,也不怕没成就,就怕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就怕没有伟大的志向。你只要有伟大的志向,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必然会生出羞耻之心,然后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去前进。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爱民治国能够顺应自然吗?感官活动能够坚守宁静吗?通达四方能够无知吗?还是那句话,顺应自然必然可以,可以治理国家怎样去顺应自然呢?让自然规律来做主,让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让他们无知无欲。让他们的一切都以良知来当家做主,这个时候你的国家自然是丰衣足食,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因为你的国民都是良知做主的人。
这个时候,你还用担心国家会有人作奸犯科吗?你还用担心国家里边的官员会贪污受贿吗?当然不会。因为如果大家都是良知当家做主的人,那么他们在什么位置,就必然会去做好什么事情。
贪污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欲望当家做主的人,是掉到钱和狱里边的人,而良知当家做主是怎样呢?遇到事情有智慧处理,是志存高远之人。如果每个人都是这个样子,那你这个国家就可以垂拱而至。什么是垂拱而至呢?都不用上朝。老百姓自然而然就生活的特别好,国家自然而然就会富强,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让老百姓自己去发展,让他们的良知去指引他们,而不是人为的去干涉,去引导他们。
心解就是用我们的心来解读它,我们不看过多的注解,我们也不去考究这个人是这个意思,那个人是那个意思,我们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我们的心来解读他是否符合我们所发现的道。
如果你发现了另外的一个道,你也可以按照你的道去讲解,去分析道德经,因为学问就是在不断摸索落实,在摸索落实中不断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白。
我们一起抱着这个书,一起努力向前,去分析,去实践,一点一点把我们的感悟在生活中去证实出来,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当我们悟到智慧以后,我们就看能不能在生活中把它落实出来,落实出来以后,你的感觉是不是和书中所说所描述的是一样呢?这就有待于我们更加一步的去学习,去思考,去落实,去感悟,去调整,去真正的去转变自己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