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前,汤圆坐在自己的餐椅里,侧身往下看,然后把勺子“当—”地扔到地上,我捡起来递给她,说:“这是吃饭用的勺子,不能往地上扔。”她呲着小牙笑,手一扬,又丢下了。
午睡后,爬到桌子上,一手扶着装书的纸箱子,一手往外揪书,“啪—”扔在桌面上,“啪—”扔到地面上,几分钟的工夫,大本小本的书就狼藉地散落成了一大片。
更不要说自己的玩具了,积木块,捡起来对着敲敲,然后扔掉,有时似乎嫌扔得不够远,再拿起来、手抬高点,再丢;就连每天为她载歌载舞的摇摆鹅,也被捏着脖子,从高处重重地扔下来。
还有衣服、袜子、鞋子。只要她坐在床上,一定会把放桌边的各种衣物统统拎起来扔到地上。扔完再自己鼓鼓掌,开心得不行。
种种迹象表明:她的空间敏感期到了。
参考蒙台梭利和孙瑞雪老师的观点:孩子的空间敏感期多从1岁左右开始,一般会持续到6岁左右。典型表现如:喜欢把玩具从玩具箱里一个一个拿出来,再学习着放回去;扔东西,把物品从桌面上等高处拨拉下来;钻到桌子下面、柜子后面;爬高上低;用手指抠小洞洞、往洞里塞东西等等。(汤圆目前基本全中,^_^)
这些行为,在我眼里,用两个词概括,应该是:好玩、危险!
好玩还好说,反正这么小的孩子,做什么动作,都是认真里带着笨拙,看着搞笑,只要不是心情特别不好的状态下,一般也能任她发挥。
危险,是我最近容易焦虑的地方。有时候,一扭脸的工夫,看到她爬到桌子上,踮起脚尖,用手去够高处的东西,真是血液一下子上脑,想大吼一声“住手”,但显然又不能这么吼,因为怕吓她一跳,反而跌倒了。
那怎么做呢?今天补充了些基础知识,以避免自己失控。
首先是理解她的行为,比如扔东西,如果认为她反复扔是不听话、不懂事,就难免着急上火。但了解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心态就平和很多:翻、扔、拍打、爬,这些都是她身体力量、动作协调性在发展、不断练习的过程。扔的过程,她在体会高度、距离、听到不同材质物品的声音,有时还像猫抓老鼠一样,带着追逐游戏的快乐。
其次,教育+示范,比如有些物品是危险、不能触碰的,像开水壶、通电的插板、尖利的刀具、易碎的玻璃等,就要表情认真、语气坚定地制止:“这个不能摸,危险;不能扔,会破碎。”当然,说一两次孩子也未必听懂或听进,但反复强调,加上“把危险物品收起来、把孩子抱走”的做法,会不断加深她的认识。
没有太大危险性的,可以当成亲子游戏来玩,比如我把球扔给你,你再扔回来;把不同玩具丢在地上,听声音、看会不会变形等等。玩得越多,孩子的敏感期得到充分的发展,反而更容易过去、进入下一个阶段。
突然想到一个反例:
一般孩子爬楼梯的敏感期,会在1岁左右出现。他们会手脚并用、一小步一小步地向上爬,再慢慢地爬下来(需要教孩子脚先下,而不是手和头朝下爬)。我小侄女1岁多点,也出现了这种现象,试图往台阶上爬,但我爸妈看到后,很怕她掉下来磕伤(老家房子的台阶相对较高,水泥地也比较硬),于是就抱走。一次、两次,小侄女不再有爬的意思了。但到了她2岁多的时候,突然又开始想攀爬,而且因为已经能独自行走,再爬楼梯时,就用一只手扶栏杆,脚大步地往上跨,结果反而因为动作太大,跌倒过几次。
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行为是否合理,过多地保护孩子,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这也是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

网友评论